如何做好孩子高考路上的心灵伙伴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2:15:26
随着孩子进入高三,家长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俗话说,家有考生,家长难当。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在孩子高三这一年,我们家长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我觉得高三家长不仅仅是后勤供应者,更应该是孩子高三路上的陪伴者,是孩子心理上的支持者。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1、家长要先放松。要想放松孩子的神经,家长必须先放松自己的神经,尽量克制自己的紧张情绪,不让孩子看出来自己心神不宁。考生们普遍反映,最怕看到老爸焦急的目光,最怕听到老妈不打句号的唠叨。其实当父母的都是好心,问题是你们焦急的目光会灼伤孩子的自信;没完没了的唠叨会压抑孩子的自尊。过高的期望落在孩子头上,不是动力,而是沉重的压力,使孩子产生委屈、气馁的情绪。比如有些家长在孩子考试前不知应当做什么好,往往显得格外殷勤和小心,许多家长在饮食、生活起居方面给予孩子过分的照顾,使孩子有透不过气的感觉。有的家长不辞辛苦地为孩子找来各种复习资料,还有的家长让孩子只管学习,什么家务劳动都不要做;有的家长想尽一切办法做很多好吃的让孩子吃,边吃边劝“吃多了身体好,考得才会好”;还有的家长在考前请假来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等等。家长可能会认为,我们焦虑、紧张不正是说明我们对孩子前途重视吗?其实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孩子会想我爸妈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如果考不好,对不起家长。这不利于孩子承担考试的责任,反而使其有一种替父母考试的感觉。在这种过强的压力和要求下,有的学生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所以说在考前复习阶段,家长不必如临大敌一样,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家长不必变得格外小心,刻意改变生活内容,应当像往常一样。不然的话孩子阅历少,如果发现成年人都焦虑不安六神无主了,他还不慌乱?所以,我们劝家长,您再急,也得内紧外松,稳住阵脚,给孩子减压,鼓励他轻松上阵。家其实不是战场,也不是竞争的手段,而是孩子最不需要防范的安全港湾,这里的一切应当是平和的和安全的。
2、家长不拿别人来压孩子,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能力和人格。
多竖看自己的孩子,少横比其他孩子。什么叫多竖看自己的孩子呢,看看,孩子比以前认真学习了,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多看孩子好的变化,及时鼓励和孩子的这些好变化,这样可以强化孩子的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孩子好上加好。有一些家长在总爱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孩子学习,这十有八九会产生不良后果。有的家长总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上:“看你某某人的的孩子怎么怎么用功,你要是有她一半用功,就好了。”“**的孩子可不得了,轻松地考上名牌大学,还是最好的系呢,你要向他看齐呀。”当家长有意无意这样说的时候,一般起不到鼓励孩子学习的作用,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来假设一个情境,在座的妈妈们跟我一起做这样的想像,比如有一天晚上,就你和你老公两人在家吃饭,你老公在吃饭的时候一直夸一同事的老婆,那女的多么多么贤惠,多么多么温柔,如何如何会打扮,如何如何的善解人意,你怎么就不能向人家学习一下,你试想一下,现在你心里面什么感受,窝火吧,你可能会说:“她好,你跟她过去呀!”你会向她学习吗?会才怪!接着老公又说:“你怎么还没去洗碗?”你再想想你会做什么反应,“你不是说她贤惠吗,让她给你洗碗吧,“你放下碗筷,扭头就走。好了,这个情境我们就想像到这里,我们大人会有这样的反应,那么孩子呢?当孩子听到父母拿自己和别人比时,孩子的心里会有什么想法呢?孩子也会窝火呀,孩子会认为父母觉得那个人,我不好,那个人聪明,我是个笨蛋,父母爱他,不爱我。如此一来就会产生挫败感,此时孩子如果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这时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面对高考,孩子们一般在心态上都是非常重视的,通过比较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效果并不大。所以大家应该尽量避免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
3、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给人精神上的养分。我们有些家长对孩子真的很好,嘘寒问暖,好言相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有时孩子却并不领情,效果也适得其反。问题出在哪里了呢?我想是出在沟通上。为什么有些家长会觉得和孩子沟通那么难呢?我曾经在课上和学生生讨论了这个问题,有个学生说:“我认为孩子受过伤,家长可能以前伤害过孩子,让孩子伤心了。”当时我想,这也许是对的。当一个人伤害过另一个人,可能就形成了沟通的最初阻碍。我又接着问:“那你认为什么时候家长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呢?”学生讨论了一会,给我的答案是“应该是孩子在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家长却横加指责。”我有点吃惊。不少同学都表示赞同,有些学生说“我成绩下降时而又没办法提高时已经很难受了,父母一直问成绩就让我更难受了。有些学生说:“如果陷入情感困惑而没有办法排解,孩子遭到老师批评而无处分辨的痛苦,……这些可能在家长眼中,不是“痛苦”,而是“不争气”,所以家长站在自己的角度指导了,但是在孩子看来,这些却是指责。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之路就被这一次次的角度不同,想法不一给堵死了。所以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做孩子的心灵支持者是极其重要的。
(1)多倾听,少唠叨。当孩子与你说困难或者心中的压力时,家长要多听少说。不要说些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比如,孩子说总是担心考不好,你不要说:“不要怕,考不好妈妈也不怪你。”孩子与你诉说压力时,并不总是意味着要你马上解决它,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你的信任。其实他知道如何解决这种压力。此时,他更需要你的理解和支持。你能做的,就是倾听。在听孩子说的时候,家长可以采取开放式的交谈方式,如当孩子说心烦时,如果你回答“烦也解决不了问题”,就不是开放式交谈,因为孩子会觉得无法再谈下去了。开放式的交谈是这样的:“我能理解你考前的心烦,你最感到担忧的是什么?”这时孩子十有八九会进一步讲到某些具体的科目或具体的问题,你们的谈话就能得以深入了。
(2)、多鼓励,少批评。不要说什么“你必须给我考上大学”“你一定要上重点”这种带有“必须”、“一定”字眼的话语,也是很容易导致孩子紧张和不安,希望家长们能尽量避免,我们可以说“你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定你的目标”,“你有实力,只要你肯努力”,“对于高考,爸妈支持你的想法,你要自己加油”。“别人我们不管,爸妈相信你,只要你尽力就好。”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有时甚至会出现反抗心理。所以,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4、关注孩子一定要适度。
高三阶段,孩子们学习紧张,心理压力大,容易烦躁,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宜施加过多的压力。家长应做到内紧外松,不防抽点时间带孩子上街购物,或到公园游玩,调节一下孩子的心理,沟通和孩子的情感。应当鼓励孩子多出去锻炼身体,可以告诉孩子适当休息才能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笼统地寻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如复习得如何了,有没有什么把握,能考多少分,而是要问孩子需要什么帮助,有什么困难和难关,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自由和独立的空间。所以当孩子们回到家里,各位家长不妨送给他们一张轻松的笑脸,如果孩子愿意,不妨放下手头的事情和他们专心聊聊天;如果孩子乐意自个儿待着,那就别打扰他们。一定要让孩子们觉得,家是他们疲惫时宁静的港湾;爸爸妈妈则是他们高考路上的忠实陪伴者,这份亲情和关爱将是孩子们前进最好的动力。
5、信任孩子的自学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高考复习,是一种自主性极强的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随着考试的临近而适当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校尚且如此,家庭更需提倡。因为孩子在家中的复习,一般都是在学校紧张学习了一日、一周后的调整性、补充性学习。在这种学习中,学生的心理应该是放松的,我们当家长的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学习心态、知识掌握优劣等等自我感受的程度来进行自主安排。如果他感到疲倦,休息便是他的第一需要;不要一直唠叨孩子不认真,就顾着睡顾着玩,反而要鼓励孩子休息。如果孩子回家还想学,那是孩子知道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不要在孩子复习过程中进行过多的干涉,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来复习或责备孩子不会学习,不然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如果孩子觉得在自己熟悉的教室温习课业比较自在,就不要强迫他留在家里念书。凡事要以孩子的习惯为主,不要到处打听别人的经验,回到家中让孩子跟着做,这样只会打乱他的学习规律,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在这方面,家长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我不能替他考试,我就要在学习上信任和尊重他。
如果把高考比作一场战役,孩子是主力军,老师是指战员,家庭是后勤处,要打赢这场硬仗,必须是孩子、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齐心协力、缺一不可。明智的家长应该学会把各方资源变成孩子学习的动力和支持,各位家长,在孩子进入高三,多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定期向老师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协助老师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让我们的孩子能全力以赴投入高考备考。
补充说一下,家长要学会针对孩子的特点来对待他们。有一种孩子,是属于破罐子破摔型的,考前复习好像并不紧张,热情和投入不够,此时,身为家长就应当寻找原因了。孩子是不是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即使拼命学也得不到好结果,干脆这样混算了,即使考不好,也不丢人。实际上这种消极心态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逃避心理。此时,家长应当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学习,多询问、多约束、多督促,尤其要关心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水准,帮助他们联系家教或补习,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期望和压力。而对于已经很认真的学生,考前紧张和充满压力的孩子,家长则应适当减少关注,而要表现出对孩子很有信心的样子,但这信心临危不惧的态度和从容,即像平常一样对待孩子,不因孩子要考试而改变自己。
上一篇
学籍号查询中专怎么查
下一篇
水利工程大专文凭怎么样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