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学的新生需要着重培养哪些能力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8:57:52
搭好法律理论框架。法律学习不是单纯地学条文,条文是会不断变化的,毕业之后再加上工作十余年,条文基本都会修订过。法律服务市场面对的新产品、新花样更是层出不穷,让你应接不暇。因此,要理解与掌握的是条文背后的理论与思想。通常情况,有权利则应有救济、有授权应该会有限制、有权利冲突应该会有解决方案。知道一个条文,会推导出另一个条文可能存在。这就要求学习者搭建理论框架和形成整体思维,这样对某一法律问题有更加整体和全面的思考。
这就类似于考试中的“紧急立法权”,即便没有看到过一个条文,但脑子里会知道这样的条文应当存在。另外,现在媒体极发达,每天都可以有新案子、裁判规则推送给你,现实生活远比条文丰富多彩,如果不知道周围发生什么而只是死背条文,到时候拿到案件给你就傻眼了,不知道怎么入手分析。
学会区别事实与观点。事实真相只有一个,但观点难分对错。许多问题,人类社会已经争论了数千年。在法律这一行业,事实查明与法律适用交织在一起,但是呢,中国的法学院往往只教条文,给你事实,让你套用。在既定事实的前提下,条文一熟,你会觉得答题容易,便意气风发指点江山。
而毕业之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让你猛然发现,事实啊,怎么不按法条规定的要件展示出来啊!真相啊,究竟在哪里啊?当事人会各执一词,媒体报道也经常带有强烈引导性,最后往往许多人是脑补事实,然后得出结论,为强化自己辛苦得出的结论,会拒绝承认事实,这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法学院从不教你查清事实的技术,这就是中国法学教育的弊病之一。这里顺便带一句,作为法律人,在微信朋友圈转贴要慎重,观点极端倒也算了,转一些事实歪曲的贴子,会让同行或者客户觉得要么你根本不重视事实,缺乏法律行业的严谨,要么你根本就没学会如何查清事实,因为有些歪曲的事实稍经大脑或者初通外语就能判断。经常发这些帖子,你可能在别人心中早已默默被拉黑,许多机会擦身而过。
要培养比较的视野。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产物,不同的民族,经过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不同的制度与作法。制度是权衡利弊,有所取舍的,而且经常变来变去。在课堂之上,教授会批判一切,尤其是批判中国的制度与法律,这是他的职业特性之一。其实,比较不同制度,大家各有各的问题,也各有各的长处。学会了比较的视野,看问题就不会迷茫。
学一点经济学的思维。作为学生,满身热血喊一句“天塌下来,也要实现正义”很容易也很正常,但慢慢你就会发现,正义虽然是美好的东西,但却也是昂贵的东西。法律这个行业,你叫他legal industry 或者legal business更合适,因为道出了盈利的本质,跟医疗产业差不多。任何行业要做得好,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人才,法律行业把精英弄过来,许多制度设计就会更优越,许多案件的结果就能更精确。但人才是有成本的。哪一行薪酬最高,最聪明的人就流向哪里。这么多人去玩金融,就说明了问题之所在。
多接触资本市场,了解市场的新花样。如果一点都不了解资本市场,当你去运用你的法律知识的时候,会发现力不从心,或者你的客户不满意。就象合同法,从农业时代的合同法(主要针对已有的物),到工业时代的合同法(主要针对将来生产的产品),许多规则都在演化,到了资本时代的合同法,重点又会有所不同。以金融产品而言,是无形资产,往往是针对未来的现金流制定的合同,比如股票就是将来的受益,期货、远期、期权等等,也是着眼于将来时点的交易。这种合同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你是否有把握通过合同条款约束对方在未来给你这些利益?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现在学习环境相比以前,可谓是资源太多,机会太多。现在有大把的资源足不出户即可得,法律讲座、TTC课程、TED演讲、总统辩论视频,可以说是信息爆炸时代,真正缺乏的是求知欲。不知道是不是教育制度的原因,我们从小被逼迫学习用力过猛,到了大学便觉得解脱不愿再学,到了工作岗位愿意自学、能够自学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先实习再选择职业。法律行业的就业,体制内有公检法,体制外律师也分内所、外所,还有企业法务。除非你对职业选择已经胸有成竹,否则建议多寻找不同的实习机会,不一定要高大上,实习时间也不一定长,而主要是氛围感受,借机比较一下各个行业的利弊。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既要清闲,又要赚钱,想得太美。如果一点都不了解就盲目选择某个职业,工作之后抱怨连连再花时间转行,相当于浪费了不少人生。至于如何选择,你的学习成绩、智商情商、家庭背景、身体素质会决定你在某个行业能走多远,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上一篇
高考报考怎么设置动态密码
下一篇
军校本科毕业后是什么军衔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