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计时电流法产生历史

1922年,J.海洛夫斯基在极谱法的发明中,特别强调了计时电流法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利用极谱仪的基本线路,但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它无需滴汞电极,而是采用静止的悬汞、汞池或铂、金、石墨等电极,且溶液保持静止。在大量惰性电解质环境下,传质过程主要依靠扩散进行。

早在1902年,美国的F.G.科特雷耳基于扩散定律和拉普拉斯变换,对平面电极上线性扩散进行了数学建模,提出了著名的科特雷耳方程:

i1 = F * n * A * c0 * D / t

其中,i1是极限电流,F是法拉第常数,n是电极反应的电子转移数,A是电极面积,c0是活性物初始浓度,D是扩散系数,t是电解时间。当电解时间无限长,电流会趋于零,这是因为电极表面活性物浓度随电解而减少。

尽管计时电流法与极谱法相比,准确性和重现性较差,但它在电化学研究,特别是电子转移动力学方面仍有应用。近年来,出现了双电位阶的计时电流法,通过两次电位突跃,可以更精确地观察和分析反应动力学过程。首次加电位引发反应,短暂电解后回到原位,这使得i-t曲线能更清晰地展示反应过程,进而从科特雷耳方程出发,结合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动力学信息。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