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不善表达的父母怎样把关心表达得更好,不让孩子反感呢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更是无私的,为了孩子的成长花费了很多心思,只为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

只是很多父母,没有正确的掌握爱孩子的方法,比如在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上,“仗着”自己的阅历、知识、见识和能力都比孩子要多,所以不尊重孩子的感受,不去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习惯用命令的语气和态度要求他们学习和做事。

时间一长,孩子的对立违抗情绪、畏难情绪越来越重,然而家长却还没意识到自己犯错误,对成长非常不利。

今天就由北京亚运村北中心的司玉茹老师,为我们分享“正确表达爱”的家庭教育建议,希望能帮助爸妈更好的理解儿童成长时期的心理,并根据家庭情况学习借鉴合适的教育方法。

我的一位学员小棠(化名)刚来竞思训练时,妈妈常反馈孩子不愿意说自己在学校里的情况,但是她非常希望孩子能把校园的生活和学习分享出来,希望能和孩子无话不谈。

可以感觉到妈妈是很爱小棠的,但是孩子不愿意倾诉和分享,一定有其原因,在我后续和孩子的沟通中,也证实了这点。

小棠说,因为妈妈总是不理解他的感受,总会用她的方式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怎么解决问题,而且每次都是重复的几句话。

我还了解到,其实小棠知道妈妈说的话有一定道理,问题就出在妈妈的沟通表达方式上,妈妈的“唠叨”让孩子感到厌烦,慢慢就变得不愿意分享事情了。

这种沟通方式在亲子间很常见,我称它为“打岔啰嗦型沟通”。一方喋喋不休,另一方却沉默不语;一方生怕孩子不懂这些道理,不断的劝告孩子,让孩子去做“正确”的事;一方感到厌烦盼望妈妈马上停止,不要再和自己讲大道理。

这样的沟通,实际上就是大人单方面的说教,双方没有做到有效的信息交流。

再分享最近一件令我感触较深的事,学员小溪(化名)的妈妈,对孩子要求很高,很注重孩子训练习题的正确率,每一项都做了什么,分别对了几个,为什么这几个空会写错,都把控的很严格。有一次小溪做听觉训练,5道题错了2道,妈妈觉得孩子完成的不够好,说:“这么简单还会做错!”语气充满了责备。小溪听到了,情绪一下就变得非常激动,很生气地说:“就是会错啊!”

据我了解,平时妈妈对孩子的要求高,鼓励却比较少,要求的比较高,孩子在家里也常有发脾气、爱哭的情况。

我称这种沟通方式为“指责埋怨式”沟通,家长看到孩子表现不好的地方,进行责备,但不注意说话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不被尊重,就容易产生对立违抗情绪和行为。

其实孩子是十分敏锐的,他们能察觉出大人说话的语气和情绪变化,一味的责备并不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你不尊重孩子,孩子也不会尊重你,并且会因为这种沟通方式受到更多深远的、不好的影响。

如何与进行孩子恰当的沟通?我总结了以下几条建议:

01一定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和孩子说话,不要觉得自己的阅历和能力比自己的孩子高,就可以不顾孩子的感受。

尊重是相互的,你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在进一步影响着孩子对待你的方式以及孩子对待他人的方式,尊重孩子能让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更健康的发展。

02有同理心,学会和孩子换位思考

父母们要知道,我们也是从孩童时期成长过来的,回忆一下自己的父母亲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喜欢他们教育我们的方式吗?

我们肯定望父母给我们更多的理解,愿意了解我们的想法,在沟通时能考虑我们的感受,能接纳我们的情绪,当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更想要的是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可是很多时候大人们忘记了自己曾走过的路。

03不唠叨

有时,家长们怕孩子听不懂,记不住,就一遍一遍的叮嘱;怕孩子不能处理好一些事情,就不断给孩子讲道理。

其实有些事,孩子听一遍就懂了,爱唠叨的妈妈是爱焦虑的妈妈,妈妈想要孩子改变,其实更多是需要深层次的反思自己的问题,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很多时候坦然的接纳,耐心的倾听,学会恰当的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感受,完善自己,放下劝告和讲道理,孩子自然而然就愿意和你倾诉一些事情了。努力做个“不讲大道理”的家长,你改变了,孩子就改变了。

04好父母需要不断学习

身为父母,很多事和孩子一样也是第一次经历,孩子在不断学习,我们又岂能停下学习的脚步?

例如怎么做个好父母,怎么和孩子沟通,怎么去正确爱孩子,怎么教育孩子等等,爸妈们可以多看书,听听讲座,多反思自己,诚实的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相信在教育孩子方面,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