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高考填报志愿有什么秘诀

一、全面搜索 搜集信息包括招生形势、招生政策、当年的招生规定、心仪的高校及专业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等,越全面越好,然后运用这些资料选报适合自己的志愿。各高校都已经公布了招生章程,考生应了解学校的全称、校址、层次、办学类型、录取规则以及专业培养对外语语种的要求、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等,尤其是在录取方面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对加分或降分要求投档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

二、量体裁衣 高分考生可直奔顶尖名校,但如果成绩不是特别拔尖,就要在专业的选择上避免热门;次高分考生重特色,顶尖高校以外的重点院校的特色专业为第一志愿首选;考分中上等的考生,兼顾学校和专业,在开设相同专业的高校中可选综合实力强、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一般成绩考生重专业,以选好专业优先,但要注意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专业;成绩较低的考生,先确保有学可上。

三、瞄准第一 瞄准第一志愿是志愿填报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同一批次中有很多所学校同时进行录取,如某考生第一志愿落选,当其档案转给第二志愿或调配到其他院校时,也许这些高校有的专业在第一志愿已经录取满额了,容易造成“高分落榜”,因此,考生填报第一志愿的学校和专业须慎之又慎。考生确定第一志愿一方面要看自己的成绩,另一方面还要参考高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计划数、生源情况等因素。

四、梯度合理 “梯度”合理是指在报同一批院校的志愿时,必须让第一、二、三志愿院校之间的录取分数有足够差距,以确保前面志愿落空时,后续志愿能发挥作用。考生应尽量了解以往院校在本省的录取情况和院校、专业之间形成的自然梯度。同时,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之间也要按“冷”“热”拉开档次。一般说来,名牌大学和生源充足、热门院校(就是连续三年调档数差均大于零的高校)不能填作第二志愿。

五、边缘求“冷” 有的考生高考分数就在批次录取控制线边缘,填报志愿时不太容易拉开梯度,这时,考生可以选择平行填报,但要注意两点:一要选“冷”的院校和专业,让志愿的“命中率”增加;二是避开填报地域相近、声誉相当的院校,避免录取机会的单一性。这样才不至于前面志愿落空后,连拾遗补缺的机会都没有。

六、用好“二视一” “二视一”是指本科第一批录取时,对第一志愿未上调档线、但分数又高于其第二志愿院校调档线一定分值(40分以上)的考生,如果其第二志愿院校明确表示愿意接收第二志愿高分考生,则将其第二志愿视为第一志愿,与该校第一志愿档案同时投放。《志愿卡》上专门设置了“愿‘二视一’”栏,条件具备的考生(一般是成绩比较优秀的考生)应该充分利用,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七、慎选调配 调配志愿也称服从分配志愿,它是考生假设前面所填志愿全部落空的情况下,愿意服从录取到本批次某些学校或专业的志愿,它包括院校间的调配和所报考学校内部各专业之间的调配。一方面,调配志愿是考生在本批次中最后的录取机会,另一方面,需要录取调配志愿考生的,一般都是较冷的院校和专业,这些院校或专业不一定是考生所中意的,因此考生在填报调配志愿时应慎之又慎。

八、合适最好 上大学,对未来的出路和前途当然要精心谋划。但考虑的重点不应该只看所选专业是否热门走俏,而应该考虑学什么专业最适合自己。因为任何热门专业都有激烈的竞争,不见得学了热门专业就一定找到理想的工作,但如果所选专业虽不热门,却符合自身意愿和潜质,那就比较容易学好,在同类学生中拔尖的可能性也大一些。所以,选专业和找出路可以概括为“不求热门,但求合适”。同时,院校和专业的“冷”与“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辩证的、发展的。

九、寻求照顾 各地对一些“特殊群体”都有加、降分录取照顾的政策,某些地方还对第一志愿报考“某类院校或专业”的考生实行加、降分投档录取,也允许某些院校或专业在生源不足时降分录取。填报这类有加、降分照顾政策的志愿,考生录取的机会将更大。如本省地方属农、林院校的农、林专业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第一志愿录取不满额时,可对线下10分以内的第一志愿考生从高分到低分向学校投档,学校从中选录有农、林专业志愿的考生。

十、避免恋本地 本地固然舒服,但是如果填报志愿时抱着“不愿出本地读书”或“只想到省外发达地区读书”的想法,就往往容易导致本地志愿不够分散,考生个人志愿的实现也会受影响:一些院校的分数被抬高,很多人被迫落榜;而另一些院校却招不满学生,造成计划浪费。因此,考生填报时省内与省外院校都要选报,才能使志愿具有“开放性”。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