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孔子\孟子\晏子等人的"子"的含义及来历

孔子、孟子、晏子等人的“子”作为尊称,其实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在古代,无论是商朝还是周朝,人们都将“子”视为尊称,这并非偶然。在甲骨文中,“子”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小孩子在襁褓中的形状,另一种是地支的第一位。鲍教授认为“子”是商朝皇族的族姓,因此姓“子”的人是贵族,可作为尊称。但甲骨文中第二种“子”的写法并没有小燕子的形象,且“召伯虎敦”“师田父尊”都是周朝的器物,而非商朝,进一步证明了“子”作为尊称并非源于燕子的形象。

商朝以“子”为姓,用的也是“子”而非“”字。如甲骨文中有“帚(妇)子”之名,也有“帚(妇)好”之名,学者认为是同一个名字,“好”字是“子”字加上女旁而成的。这表明商朝的姓“子”,是用“子”而不是用“”的。《尚书·洛诰篇》中周公对成王说“多子”,指众多卿大夫;《逸周书·商誓篇》中周武王对商朝遗民的诰命,也称商朝臣民为“多子”。可见在周朝不论对周臣还是对商臣都称“子”,这与商朝贵族姓“子”无关。

“子”作为对人的尊称,不仅限于商人或周人,文献中可见。如《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赵孟以“赵宗”回应知伯“何以为子”,可知这“子”是指“宗族之长”。古代社会承袭制度以父系血统为基准,宗族之长由现任者的儿子一代一代继承,因此宗族之长称为“子”。宗族之长也常为朝廷中的卿大夫,故卿大夫也可称为“子”;小宗之长多被封为小国之君,故小国之君也称为“子”。周朝宗法制度中,国君与有位者的继承人称为“子”,如“太子”、“王子”、“公子”、“世子”等,五等爵中也有“子”爵。这些都源于父子世袭的传子制度。

“子”转化为对男性显贵人物的尊称,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美洲古代玛雅人指称贵族之词,本义为“父母亲的儿子”;古罗马人指称贵族之词,本义为“父亲的(后代)”。这说明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古代父系社会,世袭制度以传子为原则,“子”成为宗族里身份地位继承者的代号。当继承者成为有身份地位的人,人们依然可以称呼他为“子”,这是不难理解的。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