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老骥伏枥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3:09:50
老骥伏枥,典故源自三国时期魏国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此成语寓意即便年岁已高,有志之人仍怀有远大的抱负。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城,即许都,开始以献帝名义执政,自封大将军。他先对袁绍发号施令,指责其只顾扩充势力,而不顾朝廷。199年,官渡之战中,曹操在许攸的协助下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面对攻打乌桓的建议,曹操采纳郭嘉的策略,果断出兵,最终大败乌桓,巩固了北方疆域。
207年,曹操五十三岁,带着统一北方的雄心,北征乌桓。途中,他听取郭嘉的“兵贵神速”建议,快速行军,大获全胜。在河北昌黎的碣石山,曹操被壮丽的景色激发诗情,写下《观沧海》等诗篇,表达了他变革现实、统一中国的壮志。尽管已是暮年,曹操仍怀抱壮志,决心不减。
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大家,他的诗作如《观沧海》广为人知。他的一生,从黄巾起义的镇压,到许都的建立,再到统一北方的历程,都体现了老骥伏枥的坚韧精神。虽然208年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联军,但他对统一中国的追求始终不渝,直到220年去世,被追封为魏太祖,其事迹和精神长久流传。
扩展资料
成语“老骥伏枥”, 出自于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说,老了的良马虽然伏处在马房里,仍想奔腾千里。后人常以这句“老骥伏枥”来比喻有志之士,年纪虽老而仍有雄心壮志。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