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堡村双堡村八音艺术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3:41:34
八音艺术,礼与乐的完美结合,是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体现。在民间,它具有深厚的生命力,特别是在仪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婚丧嫁娶、重大节庆,还是遭遇大喜大悲,八音艺术都能以大起大落的演奏,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传达普通百姓的情感。
2006年8月5日,忻府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艺术之乡评审委员会联合会授予“中国八音之乡”称号,并设立“中国八音文化研究基地”。这一荣誉不仅得益于该区悠久厚重的艺术底蕴和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传承创新,也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对建设和谐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打造。
八音艺术源远流长,集庙堂音乐的宁静恬淡、关塞精神的雄浑激越、游牧艺术的奔放高亢、中原农耕生活的和谐浑厚于一体,是忻州人民文明智慧、勤劳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八音艺术在忻州主要指器乐演奏形式,俗称鼓手或响工。一个八音会班一般有班主一人、响工十人左右,乐器包括管子、唢呐、口琴、笙、海笛、小锣、钗、鼓、板、梆子等。
八音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以前,主要以吹奏套牌音乐为主,最流行的有八大套。二十世纪初,八音艺术发展达到鼎盛,然而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日寇入侵,艺术遭受严重摧残。五十年代初期经过抢救,曲目得以保存,并由众多八音会演奏者传唱。旧时八音艺术多用于婚丧喜庆和庙会中,清末还曾被五台山佛乐所吸收,在禅门佛事中演奏,基本保留了民间的演奏形式和内容。
八音艺术的“八大套”是指八个大型整套器乐合奏,以第一首曲牌或其中某一曲牌为名,如《扮状台套》由《扮状台》、《柳摇金》、《到春来》等九首曲牌组成。其他七套分别是《青天套》、《推辘轴套》、《十二层楼套》、《箴言套》、《大骂渔郎套》、《劝金环套》、《娥郎套》。八大套共有八种曲牌、小曲79首,去掉重复部分有61首,曲调源于民歌、民间器乐曲、戏曲曲牌、宗教音乐等。乐队编制人员不等,少则近10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器乐编制人数管子一至二人,海笛一人,笛子一人,笙二人,堂鼓二人,小钹二人,可根据演奏的场合及规模需加入板鼓、大钹、大锣、小锣、云锣、梆子等。八大套中仅《大骂渔郎套》以高低两只唢呐为主奏,其余皆由管子主奏。演奏风格古朴爽朗,快板段落活泼欢快,各曲调之间单奏锣鼓段过渡,气氛颇为热烈。
此外,还有适应于过街巡演的套牌《大得胜》,适应于迎亲、祝寿等喜庆场合的曲牌《节节高》、《千万寿》、《黄隆官》、《点四将》、《春来》、《女坐帐》等,有时也吹奏佛曲。《大得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凯旋、荣功庆功等宏大场景,其中《将军令》、《过街》、《耍娃子》、《踢场》等曲目,常为武术、旱船、花车等民间文艺和杂耍伴奏。忻府区八音艺人的演奏技巧高超,能拟模人的语言、声调和哭声,并善于在合奏中以各种不同调门的吹管乐器相配合,各自发挥特长而八音克谐,形成各声都在音色、音区、节奏等方面的对比和结合,从而使七八个人的小型吹打乐队演奏得声势非凡,合奏音响圆满,色彩变化丰富。
到清末民初,随着北路梆子的兴盛,八音会开始模仿吹戏,乐器中增加了胡琴、马锣、三弦、钹等。同治年间,东楼村张连科开始学吹戏,模仿名角的唱腔,令听者如痴如醉。
忻府区八音艺术的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演进历史中,涌现了大批享誉一方的八音世家和驰名艺坛的杰出才俊,使得忻州八音艺术具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并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胡天泉,奇村胡氏世家杰出代表,著名笙演奏家,现任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国笙专业委员会会长。他精通笙、唢呐、管子、口哨等民族管乐器的吹奏技艺,对笙的传统结构和演奏技法进行了系列改革和创新,成功研制出了“巴乌笙”,在第六届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艺术比赛中,他的笙独奏和由他领奏的吹打乐均荣获金奖。他创造了30余种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创作了20多首曲目。
王高林,忻府区南关王氏八音世家杰出代表,现为山西歌舞剧院民乐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唢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演奏音乐纯美、技巧娴熟、雅俗共赏,多次赴日、法、美、韩、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出访演出,深受海外观众欢迎。他自创自演的主要作品有《你追我赶春耕忙》、《黄土情歌》、《欢乐的山寨》等近20首。
卢补良,忻府区解原人,自幼随解原八音世家传人武润兰学习八音艺术。他多次参加国家、省级民间比赛并获奖,2004年被山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2006年7月参加北京南戴河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首届吹歌展演,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全国吹歌大王”,为山西省争了光。他的演奏风格奔放圆润、粗犷细腻兼而有之,深受城乡人民喜爱,他为“中国八音之乡”的忻府区八音艺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忻府区还涌现了北赵村的寇旺、匡村的田旺、北赵的寇应堂、东楼的张金海、解原的武柱、奇村的胡明、胡宝龙、胡金泉、令归的赵满仓等活跃于八音艺术界的杰出人物。同期,忻府区还涌现出了一批八音世家,包括东楼村张家、匡村田家、北赵寇家、部落的韩家杨家、奇村的胡家、【双堡的郭家】、官庄的高家、南沟的范家、南太平的郝家、西张的杨家、解原的武家、令归的赵家等。这些八音世家代代相传、竞相赶超,不仅让家族荣耀,也使本村成为八音之村,带动了戏剧曲艺人才的成长。
忻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八音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弘扬,采取了有力措施。一方面实施“跤乡文化发展战略”,成立了“忻州八音乐团”,争取到了全国音协副主席、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全国吹打乐学会副会长王宝灿、山西省著名作曲家刘铁柱、山西戏剧学校青年指挥任新宁的关心支持,并以“忻州八音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予以激励。忻州八音乐团成立以来,先后在省内外参加100余次演出活动,好评如潮,荣誉接踵而至。另一方面,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培养了大量的八音艺术人才。同时,坚持群众文化创建活动,为八音会提供演练舞台,尤其是在每年元宵文艺盛会中,八音高手齐聚一堂,展示技艺。此外,还开展了八音会大赛,通过大赛发现新人,推动八音艺人间的交流互动。忻府区还成立了八音协会,下设专题研究组,由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承担开发利用课题。目前,忻府区共有近百个八音会班,从业人员1050人,年可收益1500万元。
八音艺术在忻府区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它不仅是一门土生土长的民间吹打乐,更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舞台表演艺术,不断走向成熟,实现跨越。从家乡红白喜事的吹吹打打,到屡获大奖,最后以雄浑、激越的演奏风格和细腻、娴熟的演奏技巧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的舞台上赢得了中外观众和同行的赞赏,忻州八音艺术已经成为享誉三晋、光耀京城的一枝民音艺术奇葩。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