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广西河池市地区高中(二)建校沧桑

1953年起,国家对宜高的基建投资逐年增加,1958年基建投资达到1950年的20.04倍,学校规模扩大,班数在10~12之间,在校学生保持在450~520左右。教学设备大量更新和添置,1949年图书1300册,1959年增加到27736册,教学仪器1949年有130件,1959年增加到3841件。解放后十年间毕业学生865人,为解放前“庆高”时期二十多倍。教学质量良好,1958年有106名学生参加高考,录取大专的100人,升学率达94%。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宜高师生艰苦办学,教学质量仍保持良好水平。学校规模继续扩大,1961年上半年有14个班(其中附设初中三个班),学生595人(其中初中121人),教职工60人(其中教师38人)。学制方面:1959年开始实行“一条龙”教学体制,开办附小和初中班,不久又实行“九年一贯制”;1961年秋停止招初中班。管理体制方面:1958年秋宜山专区撤消,并入柳州专区,宜高下放给宜山县管理;1959年秋,柳州专署将宜高收回,校名改为“柳州地区宜山高级中学”,宜高被列为全区重点中学之一。1962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宜高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1966年上半年,有15个班级,学生612人,教职工64人(其中教师47人)。1965年河池专区成立,宜高为河池专区所属,校名改为“河池专区宜山高级中学”。然而,“文革”中,宜高陷入混乱,各方面受到严重破坏,不少师生惨遭迫害。1968年秋宜高恢复招生,但所谓的“复课”,语文课上的是“语录”,政治课上的是“大批判”,物理课上的是“三机一泵”,根本谈不上什么质量。1976年7月,河池地区革委会下令将宜高并入宜山师范,并将宜山师范迁到宜高校址(原宜山师范校址改为河池师专),宜高的教师,一部分并到宜山师范,一部分调入河池师专,其余拨归巴马民族师范。

扩展资料

1905年(清光绪31年)5月8日,“官立庆远府中学堂”在宜山庆远诞生,她就是现在的河池地区高中的前身。 1911年辛亥革命后,该校由宜山、河池、东兰、天河、思恩、宜北等县以及南丹锡矿庆云公司集资合办,学生按各县出资比例招收,学校也更名为“庆远六县合立中学”。约在民国八、九年间(1919-1920),学校收归省办,改名为“广西省立第十二中学校”,旋为“广西省立第十一中学校”。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