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历史上有哪些颜值逆天的文物呢

拜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积淀所赐,每当有文物亮相,都不知会惊艳多少观众的目光。论“颜值逆天”的文物,中国历朝历代,无论盛世乱世,都能找出不少。

而下面这几件“颜值逆天”的文物,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但有令人难忘的观感,更浓缩了中华文明进程里,多少的辉煌记忆与深深反思。

一:宝鸡益门村金柄铁剑(春秋)

说起这类“颜值逆天”的文物,不妨先拿一件亮闪闪的硬家伙开场:宝鸡益门村金柄铁剑。

这柄制作于春秋年间的兵器,全长35厘米,其中剑身长度24点6厘米,金制的剑柄搭配铁制的剑身,镂空的剑柄镶嵌有精美的绿松石,格布雕刻有兽面纹饰,工艺价值十分高。

但比起工艺价值来,放在当时全世界,这柄铁剑的技术门槛,都是相当的高。在那个全球都以青铜技术为主流的时代里,铁器技术原本就稀罕,而这柄铁剑,采用的更是“块炼铁渗碳钢”的技术,也就是说,当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还在使用熟铁时,春秋晚期的秦国,已经可以用这全新的技术,获得坚硬无比的生铁,制成这强大的铁剑。

而与这同样高难度的是,这不是一般的铁剑,而是配以金制剑柄的铁剑,这需要将金铁两种技术合成一把利器,就意味着过硬的浇筑与镶嵌工艺。但这柄精美铁剑却意味着,春秋时代的工匠们,已经可以将这一系列高难度操作,实现无缝对接。

只看这剑身本身,就知为何从接下来的战国年间起,中华大地的冶铁技术就进入井喷状态,不断突破的铁器产业,将古代中国文明带入高速发展阶段。这铁制的剑身,就是起点。

二:子仲姜盘(春秋)

如果说金柄铁剑,见证了春秋高精尖的铁器冶炼,那么子仲姜盘,就是这个青铜时代的中国,传统青铜工艺的集大成者。

比起当时诸多大家伙的青铜器来,子仲姜盘乍一看去很低调,其口径四十五厘米,高十八厘米,重12点4千克。但来历却不简单,其盘腹内壁上的33字铭文告诉后人:这是一位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做的盥洗用具,是希望子孙后代世代珍藏的传家宝。曾几何时,这款宝贝也曾命运多舛,甚至一度流落海外,直到被海外爱国人士重金赎回后捐给国家,从此用上海博物馆永久珍藏。

而它的宝贵之处,更不止意义,却在其独到的工艺:整个盘的底部,由三只铜制爬行猛虎托起,盘的中心是一只雌性水禽,然后以此为中心扩展,环列四周动物雕塑,包括乌龟青蛙水鸟各种造型。这些平均长度只有6点5厘米的小动物,甚至还能够原地做360度旋转。看似低调的青铜器,只要细细观察,就可体会其中的无尽趣味。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早期,中国的青铜匠人,已经可以利用先进的合范浇铸技术,造出如此别具一格的神品。

三: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唐代)

唐代音乐史上,五弦琵琶曾是一件“爆款” 乐器。这款自汉代时传入中国的演奏神器,唐朝年间曾经风靡各阶层。大诗人白居易那一声“五弦一一为君弹”,就道尽了歌舞升平的大唐,多少美好的音乐旧时光。但唐代以后,五弦琵琶却渐渐在中华大地销声匿迹,幸好日本奈良东大寺,还珍藏着这样一件不朽珍品:昔日大唐赠送给日本宫廷的礼物,今日日本“御物等级文物”——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这款琵琶有多精美?其全长108点5厘米,腹宽31厘米。之所以叫“螺钿紫檀”,是因为其琴身除面板材质为桐木外,其他都是用名贵的紫檀。而整个琴身上,更镶嵌着名贵的螺钿(贝壳)饰品,其上还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堪称唐代制琴工艺的巅峰作品。

在这个琵琶的琴体上,就雕刻有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尤其是琴身上,那用螺钿嵌出来的骑骆驼外国男子演奏的形象,更叫人啧啧称奇。精美的图案上,不止见证了唐代工匠让人叹服的工艺,更缩影了此时大唐王朝,那海纳百川的胸怀。

一个高度开放,令外国景仰的唐王朝,一个古代中国敞开胸怀,以强大文明影响世界的年代。尽在这全世界唯一的“五弦琵琶”上。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