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沉积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有关。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并与亚欧板块碰撞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地壳之下,将后者顶托起来。这一过程在大约6000万年后,即距今约240万年前,导致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的升起改变了地表形态,进而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在此之前,中国东部的太平洋、北部的西伯利亚以及南部的喜马拉雅地区均被浅海覆盖,使得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能够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潮湿。而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喜马拉雅山的阻挡使得印度洋暖湿气团无法向北移动,导致中国西北部地区逐渐变得干旱,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些地区成为了黄土高原沙尘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中,其不断上升的高度使得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两支气流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东亚季风也得到了加强,冬季风与西风急流共同作用于中国北方,形成了黄土高原。在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地区,由于温差的增大,岩石更容易崩解为碎屑。这些碎屑被西风急流带到高空,并最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沉降,形成了黄土高原。

几百万年来,亚洲地区从西北向东南的沙土搬运过程从未停止,沙土大量沉积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地。同时,黄河等河流对黄土高原地表的冲刷作用与沙土的堆积作用相反,使得黄土高原的厚度不超过409.93米。

中国古籍中有许多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这些现象实际上就是沙尘暴。这些记录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古人将这些现象视为奇异的灾变,认为是“天人感应”的征兆。

在1966年至1999年间,中国发生了60次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可以视为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积累了数百万年来的沙尘暴记录。每年,中国西北部的沙漠和戈壁的风沙都会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