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后镇旅游资源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22:44:00
神后镇,位于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名胜古迹众多。灵泉寺、花戏楼、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等,无不展现出神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早在1979年,神后就被河南省确定为十八条旅游线路之一,凸显其在旅游业的重要地位。
伯灵翁庙,作为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位于镇区老街中心。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主要建筑包括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厅,其中,正门为花戏楼。窑神殿供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传说他既是烧炭的祖师也是瓷业的窑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历史上的舜帝,被奉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相传是一位跃火祭钧的民间女子。庙外设计抱庭,石狮、石柱、石雕古朴庄重,引人入胜,这在省内众多古建筑中是少见的。
花戏楼是伯灵翁庙的主体两用建筑,兼作山门和戏楼。设计精巧,雕工细致,古朴庄重,美观大方。戏楼采用木结构为主的歇山,九脊飞檐,楼阁式建筑,龙飞斗拱,层层叠装,阴阳浮雕,盘龙翔凤,狮象竞争,玲珑透剔,古朴端庄,精致文雅。戏楼内雕梁画栋,粉壁彩屏,以盘龙透雕为中心的井图案,造型设计线条明朗,棱角优美,五彩缤纷,构成精美图案。全楼彩釉琉璃瓦盖顶,在阳光下金光闪耀。楼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驭钧瓷宝瓶,栩栩如生,一派祥瑞之气。由当地瓷业行帮会供养的“一把泥”梆子戏(现禹州市豫剧团前身),长年在“花戏楼”演出。
与伯灵翁庙紧邻的是关帝庙,南边与伯灵翁庙并排的东戏楼,北面与窑神庙紧挨的钟鼓楼和木牌楼,这些古建筑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老街神后,又称“七里长街”,是随着陶瓷业的兴盛而形成的初具规模的神后镇。老街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构成,全长3.5公里,状如一只巨大的蝎子。老街店铺林立,古民居依地势而建,炮楼、古民居、庙宇鳞次栉比。老街两边有霍家胡同、鸡蛋胡同、文家拐等许多胡同,交通便利。老街渗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是神后经济自古繁荣的见证。
神后古寨,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实的寨墙。寨四周和寨墙上建有炮楼,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灾。每个寨子都设有文雅的名字,如东寨为“望嵩”,西寨为“天保”等。东寨墙建于清光绪20年,墙体为青砖结构,墙基高2米左右,均为巨石砌成。每个寨内都有不少传统建筑,如伯灵翁庙、关帝庙、花戏楼等,还有沿街店铺和富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宅。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设有保甲组织和武装民团,以维持地方秩序和防范兵乱、匪患。在教育上,每个寨子都设有学校。因此,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筑各方面看,每个寨子都象一座小城。
扩展资料
神后镇位于禹州市城区西南30公里的伏牛山余脉,是唐宋以来驰名世界、独步天下的钧瓷艺术发祥地,是禹州、郏县、汝洲三县市交界处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有千余年的历史。全镇辖12个行政村,8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2000人,总面积49.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0%。神后作为著名的钧瓷产地,历代文物遗存和民间文物收藏十分丰富。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