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Feulgen染色原理介绍

Feulgen染色作为DNA定量测定的主要染色方法,自1924年建立以来一直被广泛使用。此方法需要新鲜组织,最好用Carnay氏液固定,酒精-甲醛液次之,单纯甲醛固定效果欠佳。

Feulgen反应法的原理是,DNA经稀盐酸水解后,嘌呤碱基被解离,在核糖一端形成醛基。Schiff试剂中的无色品红可与醛基反应,形成含有醌基的化合物分子,醌基作为发色团,显示出紫红色。DNA经稀酸水解产生的醛基具有还原作用,与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化合物,显示DNA分布。

Feulgen染色法鉴定染色体上的DNA存在,主要基于席夫试剂的化学性质。此试剂由碱性品红、偏亚硫酸氢钠(NaHSO3)和盐酸组成,碱性品红在与亚硫酸作用时被氧化,由桃红色变为无色透明的N-亚磺酸亚硫酸副品红碱,与醛基作用时恢复为醌型结构,呈现紫红色。

利用1M HCl在60℃下水解,可将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与去氧核糖之间的糖苷键打断,嘌呤脱下并使去氧核糖C-1位置释放醛基与席夫试剂反应显紫红色。只有DNA具有这种专一的孚尔根反应,因此利用此反应可以鉴定DNA的存在,并广泛应用于核及染色体的研究中。

扩展资料

DNA-Feulgen染色方法由Feulgen等人在1924年建立,这种方法至今仍然是DNA定量测定的主要染色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的反应机理可表示为下式:2HCl+Na2S2O5→2NaCl+SO2+H2SO3。本词条对这种方法的诞生及机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针对几个注意事项:对照切片的制做、固定剂的选择、水解时间和Schiff试剂的作用一一进行了说明。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