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武汉大学中文系历史沿革

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创立始于1918年至20年代末,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周建人等众多著名学者先后在此任教,为中文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黄侃教授在文字、音韵、训诂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晚清“三大国学大师”之一,创立的“章黄学派”对学术研究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30年代至建国前夕,刘博平、刘永济、徐天闵、谭介甫、朱东润、游国恩、苏雪林、黄焯、高亨、冯沅君、叶圣陶、朱光潜、席鲁思、程千帆等著名学者在中文系任教。传统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优势学科,刘博平、刘永济教授分别作为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成就显著。

50年代,中文系进入鼎盛期,致力于学科建设,巩固和发展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学科优势,使之居于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同时建设中国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学科,大量培养和引进人才,使这两个学科在全国颇具影响力。中文系教师阵容强大,形成了“五老八中”学术中坚力量。

然而,1957年反右扩大化和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文系遭受破坏,老教授去世,人才流失,学术研究下滑。

1978年以来,中文系进入恢复发展时期,全系解放思想,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硕士点在全国研究生培养专业调整前曾达到10个之多,几乎覆盖了中国语言文学的所有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也取得瞩目成就,古代汉语学科于1981年获准设立汉语史博士点,成为中国最早的博士点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在陆耀东先生带领下迅速发展,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于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展现出蓬勃喜人的发展态势。2001年,中文系正式设置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扩展资料

武汉大学中文系始建于1918年,初名“国文科”,1922年更名为“国文系”,至1953年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年曾扩展为文学院,1999年4月校内院系调整,与历史、哲学等系组建成人文科学学院,是该院大系之一。 建系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