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建筑启示录(上):向艺术摄影学习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5:00:25
建筑摄影,通常被视为最普遍的拍摄题材之一。大众所理解的“建筑摄影”,多以特定建筑物、构筑物和空间环境为拍摄对象,旨在表现“建筑之美”。然而,这种理解往往导致照片流于对狭隘的建筑形式美的追求,或是通过理想化手法,让作品呈现出不真实的“效果图式”油腻观感,从而成为“刻奇”的重灾区。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正确地拍摄建筑。
我们将通过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话题。首先,我们将从艺术摄影中截取建筑题材,借鉴艺术摄影的视角和手法,以提升建筑摄影的深度和多样性。
接下来,我们从艺术摄影中精选三种常见类型作为研究对象。
01. 杜派:建筑摄影的冷面美学
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杜派)深受20世纪新客观主义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的影响,开启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冷面摄影”探索,尤其在建筑、城市题材上有着广泛实践,由此开创了杜派的大画幅美学。在大众评价中,这类照片“没什么特点”,但正是冷面摄影希望达到的效果——客观、冷静、精确、超然、严谨。剥离了官方、甲方、大众甚至拍摄者自己的视角局限,反而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贝歇夫妇是杜派的创立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以同样的模式、同样的光线拍摄德国的工业构筑物,甚至为了获得同样的构图,他们会把闯入画面的树砍掉。在贝歇夫妇的作品中,不存在塑造好建筑照片必须的“光影魅力”,他们需要的就是阴天、散射光。看他们的作品,就像当今ins上收集好看建筑九宫格的网红摄影师们展示的那样,这在学术上被称为类型学摄影。在他们的系统下,杜派有了多样的变种和发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另一类代表人物。
02. 安德烈·古斯基:大尺度客观美学
安德烈·古斯基的建筑摄影承袭了贝歇夫妇那种客观、冷面的特点,但由于惊人的作品输出尺寸,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观感。他一般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多张拼接,总长度达到5米甚至更长。如果你可以在现场欣赏,一定会驻足在他的作品前,忍不住仔细品味他作品的精确与读不尽的细节。这正是古斯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可以在手机小屏幕上大致感受这种震撼。
相比“一眼就吸引眼球”的建筑摄影,古斯基是否给你带来了另一种“盯着它仔细看”的审美方式呢?
03. 坎迪达·胡弗:大场面美学
杜派女摄影师坎迪达·胡弗则用极致对称的“大场面”来延续杜派建筑摄影美学,她的拍摄对象通常是图书馆、歌剧院、剧场等,在精湛的技术和严谨表达的加持下,人们不难感受到杜派独有的彩色大画幅建筑摄影气质。思考一下,坎迪达·胡弗的作品与爱好者在旅行中拍的建筑打卡照,本质的不同在哪里?
托马斯·斯特鲁斯:冷面街道
托马斯·斯特鲁斯也是贝歇夫妇的学生,他的建筑摄影多是街道环境中拍摄的。他所拍摄的建筑依然客观、冷面,同时结合类型学的方式,将一点透视街道“拼图”展示。他的足迹不仅限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还包括亚洲、美国等多地。这种“纯客观的记录”也被称为“没有风格的风格”。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另一类代表人物。
04. 托马斯·鲁夫:隔阂
托马斯·鲁夫是杜派中“离经叛道”的一位,但在建筑摄影《室内》《房屋》两个系列上依然延续了贝歇夫妇那种冷静、客观、无表情的语言。他拍摄的室内和建筑都具有很强的扁平感,流露出真实与幻象之间的隔阂,以及一种拒绝观众进入画面的姿态。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另一类代表人物。
约瑟夫·舒尔茨:简化的色块
杜派年轻一代传承者,德国摄影师约瑟夫·舒尔茨的作品更容易被当代观众接受。通过数字后期处理,将建筑物极尽简化,最终形成了以色块为视觉观感的作品。他认为,这会让建筑物更接近于真实的本体。这种观感被当今ins等社交网络上的摄影师应用,我们将在下文再提及。
接下来,我们转向新地形:生长中的城市。新地形是艺术摄影中拍摄建筑类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包括了贝歇夫妇、史蒂芬·肖尔、罗伯特·亚当斯、刘易斯巴尔茨等。新地形算不上一个“流派”,而是延续至今的一系列对“人类改造后的风景”的记录。拍摄对象多为高速公路、汽车旅馆、加油站、停车场和购物中心,这种拍摄对象和关切影响深远,直至今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几位代表人物。
05. 罗伯特·亚当斯:城市成长关切
罗伯特·亚当斯的代表作《新西部》记录了美国战后的“西部大开发”时期的各式建筑物与构筑物,成为记录这一时代的史诗性作品。在亚当斯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冷面摄影”的延续。
06. 刘易斯·巴尔茨:朴实的极简
刘易斯·巴尔茨的建筑摄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极简主义风格。相较于那些过度依附于唯美风的“极简风格照片”,他的作品通过“新地形”的框架下,更显冷静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观念加持的建筑摄影。我们将其视作“用观念摄影的方式拍建筑”。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几位代表人物。
07. 杉本博司:虚焦建筑
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的《建筑》,拍摄的是一系列模糊的著名建筑,包括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光之交通、布鲁克林大桥、纽约世贸中心、萨伏伊别墅等。杉本博司将相机焦点设在无穷远处,他想拍下“阴魂不散的建筑魂魄”。他认为,这样的形象是建筑师本身的理想,而最后却是模糊不清的如“阴森墓碑”一般的意象。
08. 托德·希多:夜光下的社区
托德·希多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摄影艺术家,他的建筑摄影都是在自己所在的美国旧金山郊外的社区完成的。他拍摄的建筑都是社区中的平常之物,但在夜色、灯光、影子、雾气等介质的衬托下,这些平常建筑显出一种别样的气质。相比于“冷面”的客观,托德·希多镜头中的建筑多了几分主观的折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马斯·迪曼德。托马斯·迪曼德的创作方式很特别,他通过硬纸板以1:1比例重新制造所要拍摄的空间,然后拍摄这个场景,最后摧毁这些一切,保留图像。他完成的是“不复存在的事物的照片”。在真实、造景、图像之间切换,迪曼德开启的是我们对这一系列信息转译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迈克·沃尔夫。迈克·沃尔夫称自己为“拿着相机的人类学家”,他用摄影关注的内核其实是人类在城市中的生活。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人类生活的信息外显在建筑之上,看似在拍建筑,实际上超越了以建筑为对象的图像本身。
以上内容从摄影史时间线中截取了以广义建筑为拍摄对象的摄影师和他们的创作。理解了杜塞尔多夫学派和新地形,基本上就理解了建筑摄影的半壁江山。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观念加持下的实验光谱,以及我们如何从这些内容中获取灵感,提升建筑摄影的深度和多样性。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