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福建农学院历史发展

1951年6月,福建省立农学院并入厦门大学,更名为厦门大学农学院,设立在福州市。同年4月,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福州大学,协和大学的农学院改称福州大学农学院,继续在原址办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农学院和福州大学农学院合并,创立了福建农学院,位于福州魁岐协和大学原址。学院初始设有农学、园艺、森林三个系,共有教职工198人,包括18名教授、6名副教授和9名讲师,学生总数为391人。

在1958年,福建农学院的林学系独立成为福建林学院。同年,又增设了漳州分院。1960年,漳州分院归属龙溪地委并改名漳州农学院。然而,1962年,漳州农学院被并回福建农学院。

1958年,福建农学院迁址至福州市郊梅峰,扩展至6个系和13个专业。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65年,学院拥有1308名学生,327名教师,其中包括18名正副教授和65名讲师。学院设施齐全,拥有农场、园林场等,培育了如“梅峰3号”稻种和“福农3号”包菜良种等,科研成果显著。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于1969年被撤销,随后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恢复工作。1972年,福建农学院与福建林学院合并,成立福建农林大学,总部设在南平市。1977年,福建农林大学被撤销,再次恢复为福建农学院,扩展了教育层次和专业。

此后,学院在恢复和发展中增设专业,1977年开始招收4年制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也在1978年恢复,部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开始。1979年,学院获批准在福州金山重建,校园规模扩大。

1986年,学院全面迁回福州市现址,设有8个系和13个专业,同时,与农业部门合作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金融的干部专修科。学院的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和昆虫学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生规模和教师队伍也在1989年达到新的高峰。

扩展资料

福建农学院的前身是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和福建省立农学院。现校址在福州西郊。私立福建协和学院于民国25年(1936年)创办农学、农业经济学两个系,民国29年,增设园艺学系并成立农科,民国31年改为农学院,同时协和学院设文、理、农3院,成为协和大学。协和大学农学院设农艺、园艺、农业经济3系,校址设在福州市魁岐乡。抗日战争时,迁到邵武县,抗战胜利后迁回原址。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