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简述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回顾

民俗学在中国的历史回顾

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征集活动中被引入中国。同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标志着中国民俗学的开始。随后,1922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了《歌谣周刊》,明确提出了民俗学的学术目的,旨在学术和文艺两方面进行研究。这一举措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以往精英们对民间俚俗歌谣的轻视态度。

20年代末,民俗学的发展扩展到了中山大学,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并出版了《民俗周刊》及一批民俗学调查与研究著作。其中,顾颉刚的《妙峰山》因对民间文化、民间宗教的科学调查而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民俗学活动分别持续到1937年抗战爆发和40年代初期。同时,杭州、抗战时期的西南、三四十年代的陕北等地也有民俗学活动和相关成果出版。

1918年至1949年的30年间,民俗学在中国学术界打下了基础,但很不牢固。这时期,民俗学未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占稳固位置,缺乏以此为生的学者。如顾颉刚虽大力提倡民俗学,但主要身份仍是历史学家。

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民俗学更加边缘化。由于社会和政治原因,民间文学得到重视,民俗学知识在民族普查和民族识别工作中变得重要。

1979年至今,民俗学经历了从呼吁恢复到确立学科地位的过程。如今,民俗学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步入正轨,学术组织和著作不断涌现,民俗学相关名词广为人知,进入了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