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人格成因分析

人格是怎样形成的?这又使我们想到一个古老而又争论不休的问题: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研究人格的形成仍离不开这一问题。当代心理学家的共识是: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生物遗传因素遗传对人格的作用,是一个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复杂问题,目前还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根据现有的研究,我们对遗传的作用的看法是: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 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教育和医学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1、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看行为的社会意义,对于社会意义不大的行为,社会允许较大的变异;而对社会意义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允许有太大的变异。如果一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质,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中,就可能被视为行为偏差或患有心理疾病。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间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

4.早期童年经验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5.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6.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巴理(Berry,1966)关于阿拉斯加州的因纽特人和非洲的特姆尼人的比较研究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