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死现象反思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9:31:44
“压力山大”成了都市白领自嘲的流行语。在过度的压力下,相当一部分人所感觉到的焦虑,就从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变成精神障碍疾病。有专家指出,适当的压力可以产生动力,但压力过大则会产生负面作用。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日本,过度疲劳曾造成大量中青年人猝死,如今,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胡颖廉分析,人们之所以感到压力大,一大原因来自物质保障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有待完善,人们对医疗、养老、住房和子女教育等问题缺乏稳定感,因此,努力将未来收益“折现”到当前实现,其代价就是透支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压力也来自精神方面,当前社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贫富差距扩大,不少人产生‘相对被剥夺感’,群体性焦虑情绪严重,这加剧了急功近利、肤浅急躁的社会氛围。
当压力不断增加,人们所感觉到的焦虑就变成精神障碍疾病。有统计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人,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抑郁症发病的外界压力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很急骤的一次性的打击,经常是慢性的,持续的,不可预见的。面对像洪水一样正在积聚的压力,很多人即使出现了失眠、厌食、胃痛等躯体反应,也没有意识去挖掘问题的根源。
在工作与健康之间,以生命的逝去为一个感叹号,生活的天平已然失衡。过度的劳累以及对病情的耽搁,终极将美好的生活吞噬殆尽。更须要注意的则是公众的关照。从某种程度上说,女硕士的阅历更激发起了众人的共鸣,产生了同样基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社会共振,既勾起了人们关于自身工作生活以及健康状况的关照,也让我们想起曾经发生过的诸多“过劳死”事件。
年轻女硕士的病逝,已经迅速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符号,在这里有较强的工作生活压力,有由于高强度工作而导致的错乱生活,还有一个群体令人担忧的亚健康状况。这是转型社会的一个缩影,也由此才激发了共鸣与共振的社会性效果。当然,不是人们不注意关怀自己的健康,而是现实生活中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如何在工资与健康之间求得平衡,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健康重要,但在房价居高不下,油价频频上涨,“卡奴”“孩奴”比比皆是的语境下,工资的说服力就摆在那里。此外,以金钱为主要衡量的成功价值观,以及那些工作生活的梦想,都在驱使着每个人不断向前,向前。套用一句话来说,实在每个人的心理都住着那样一位女硕士。于是当生命逝去,我们也就不能不认真批阅我们的生活,反思幸福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面对逝去的花季生命,一方面当然要注重自身健康,自我调剂,企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员工减压等,另一方面则需反思批阅社会转型期那些外在的压力源,探究压力开释路径,别再让如此“病逝”成为社会之痛。
扩展资料
“过劳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2011年“过劳死”已经威胁到一线职工并向白领阶层蔓延。2011年3月台湾修“劳动基准法”,大幅提高雇主违反该法罚则的力度,防止员工“过劳死”。2012年10月一份报告显示每年过劳死的人数到达60万,过劳死尤其是青壮年过劳死现象再次称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上一篇
现代地图学的发展现状
下一篇
法制史考研重要吗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