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工程系统可靠性
- 培训职业
- 2025-05-07 05:28:12
可靠性工程是衡量系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系统可靠性由保险期、有效性、狭义可靠性三个重要指标衡量。保险期指系统开始运行至可靠性降低的时间。有效性是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正常工作概率,受故障率、故障发现速度和修复时间影响。狭义可靠性由结构可靠性和性能可靠性组成,结构可靠性指系统在运行时不发生故障的概率,性能可靠性则是系统性能满足预定要求的概率。
系统可靠性不仅需通过检验和试验获得,还需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方面确保。设计决定系统固有可靠性,制造部门确保固有可靠性,管理确保系统研制过程遵循科学程序,实现可靠性控制。
可靠性数学是描述系统可靠性的数学工具,常用指标包括可靠度、故障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可靠度R()表示系统在规定工作时间内无故障的概率,如数字电压表工作24小时的可靠度为0.9,意味着90%的样品在规定条件下工作24小时后性能有效。不可靠度F()表示系统在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概率,与可靠度关系为R()=1-F()。故障率λ是系统在特定时间单位内发生故障的概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是指相邻两次故障间隔内的平均工作时间,平均故障修复时间则是系统故障后恢复正常工作的时间。
通过这些数学指标,工程师可以量化系统可靠性,设计和评估系统性能,确保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稳定可靠,满足用户需求。
扩展资料
提高系统(或产品或元器件)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可靠性的一门有关设计、分析、试验的工程技术。系统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条件(如使用环境和维修条件等)下能有效地实现规定功能的概率。系统可靠性不仅取决于规定的使用条件等因素,还与设计技术。有组织地进行可靠性工程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初从美国对电子设备可靠性研究开始的。到了60年代才陆续由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技术推广到机械、建筑等各个行业。后来,又相继发展了故障物理学、可靠性试验学、可靠性管理学等分支,使可靠性工程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基础。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