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时候如何才能压抑紧张的心情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0:11:56
1. 先难后易
针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先突出复习自己感到困难的学科,花多点时间解决疑难问题,攻破自
己的弱点。
2. 每天读书、练习
要注意文理科间隔,穿插复习,一般理科类计算多,文科类背诵多。而人的大脑不同部分,
各自有特殊的功能,安排复习时间应一段计算练习,一段背诵熟记,一段分析实验,使大脑
的不同区域轮流工作,轮流休息,这样能提高大脑兴奋度,活跃思维,增强记忆。
3. 对每一学科应有两至三段复习过程
第一段应该全面系统复习课本,把每章节的知识系统网络加以理顺,使大脑对全书有清晰记
忆思路。第二段注意习题练习,把原来练习过的习题有主有次,有选择性地重复练习,对于
自己熟悉的习题重复阅读,加深记忆;对于自己不太熟练,甚至疑难问题,重复练习,重复
运算。时间允许的话,第三段采取浏览记忆和强化记忆相结合。经过这样的考前复习,可以
达到纲举目张,思路清晰,发展能力的目的。
4. 温故而知新,不要再做新练习,更不宜研究难题。
每份考卷的题目都按教科书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来设计,因而考试的题目类型与学生平时
练习相类似,就算难度大的综合分析题,综合计算题,往往也是教科书内几个章节的知识点
的运用,问题是这些题往往拐弯,隐藏可应用的知识点,隐藏解题的一些条件。
如果考前注意熟记,将课本、笔记、参考书的概念、原理、公式、练习过的题目,深刻地编
码在大脑里,就有利于考试时联想、借鉴、类比、举一反三。
如果考前以做新题目为主,还集中精力攻难题,就起不到熟记的作用。还沉在“题海之中”
,得不偿失。
5. 读书过程,要懂得间歇休息
一般全神贯注读书、练习,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就要休息10分钟。休息最好是动态休息,
即是离开座位,散散步,唱唱歌,活动活动四肢,洗洗脸,甚至做点家务劳动。这样大脑得
到调节,精神焕发,为下一轮读书、练习作准备,使下一轮学习注意力集中。
6. 考试的期望值要适当,"跳高一点,摘到果实"
考试本身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对学生来讲,不可避免。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激励其努力向上。当然,家长望子成龙过于迫切的心态,老师过高的期望,会造成
学生更大的压力。学生本人应该正确对待,把家长的爱、老师的鼓励,理解为支持、关心,
这样心理容易平衡,能将压力变成动力。
作为学生,你应该冷静地分析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给考试的期望值定得更切合实际
,其标准是:“跳高一点,可摘取树上挂满的又甜又香的苹果。”
盲目争高分,争名次,必然造成精神负担、焦虑、临考怯场,考试失常。期望值适当,心理
平衡,临场满怀信心,斗志高昂,注意力集中,答题高度投入,就能充分发挥水平,甚至有
超水平发挥,获得成功。
7. 拨乱自不要己的"生物钟"
有些学生到临近考试,总是不知疲倦地"开夜车",把自己的"生物钟"拨乱,这是危险的尝试
。
你应该了解生理科学,睡眠有多种功能,既消除疲劳,又调节生理机能,促进大脑发育,特
别是对大脑信息加工、储存、编码的调节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若“开夜车”,晚上连续用脑,经过这样不科学的工作,大脑必然处于抑制状态,注意力容
易分散,效率很低。生物钟的拨乱,造成连锁反应,白天头昏脑胀,思维迟钝,无法应对考
试。
拨乱生物钟后,要调准就不容易了,往往要好几天的适应时间。而你已经临考,其后果不言
而喻。
考前要处理好当天的作息生活,每天睡眠不少于8个小时。不但不要"开夜车",而且要注意
创造条件午睡,以充沛的精力去应考和考试。
但不要过早、过长睡眠,这样容易胡思乱想,反而影响睡眠效果。
也不宜靠安眠药来控制睡眠,靠药品控制睡眠有两大害处:一是药物有副作用,长期服用会
成瘾性。二是药物有抑制神经的作用,时间较长,到第二天白天时间药物作用还未消失,大
脑兴奋度较低,对考试十分不利。
8. 防疾病,防意外
在考试前后,由于学生长时间复习,活动相对减少,精神处于疲劳状态,消化功能减弱,容
易生病,容易受伤,所以注意卫生,注意安全显得特别重要。
病从口入,不要随便在街上吃零食;防止着凉,以免在考试时感冒发烧;减少到人多密挤的
地方去,避免传染病毒;也要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防止受伤。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