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评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⑴“好人政府”主义。由蔡元培,胡适等人组织一个“好人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他们提出了政治改革三条基本原则:要求一个“先宪政的政治”,一个“公开的政府”,一种“有计划的政府”,他们认为中国败坏的重要原因是“好人自命清高”。

⑵“省自治”和“联省自治”主要由章太炎、唐德昌、胡适提出。他们认为,中国致乱的根源是由于中央政府政权之大,引起军阀争夺总统、总理职位。救国办发是增加地方权限、民众权利,实行“省民自决主义”,各省自治,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联省自治的共和国”。

⑶“废督裁兵”。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拥兵自重,操纵政治。有认为,只有才废除裁兵,减裁军对,才能杜绝乱源。南方护法运动的孙中山为恢复民主共和制度,响应废督裁兵,提出了“化兵为工”的具体计划。这个运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不懂得在军阀政治制度下,军队是军阀的命根子,“有兵则有权,兵多则权大”希望军阀发善心,自动裁军,无异于与虎谋皮。

上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义主张,主观愿望大都是好的,也有其合理成分,优点:提出用改良的方法救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思想上,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加快人们思想进步。经济上,促进国内原始资本积累与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壮大提供基础。政治上,要求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缺点:这些主张都忽视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是中国的根本乱源这一事实,他们反对或不赞成以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而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道路改变中国现状,表现了资产阶级软弱性。由于这种软弱性,寻求用改良的方法救国,具有不彻底性。改良派大多是由地主,官僚组成,对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具有依赖性与妥协性。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