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适应的暗适应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5:46:39
人刚从亮处走进暗室的时候,开始什么也看不见,经过相当长时间,视觉才恢复,这就是暗适应的过程。暗适应的裨是由于光刺激由强到弱的变化,使眼睛的感受性相应地发生由低到高的变化。典型的暗适应实验是在暗室中先让被试注视一个数十米朗伯亮度的均匀的白色屏幕的中心几分钟,使之达到高度的光适应,然后关闭适应光,再用不同亮度的测试光来确定其暗适应进程,测试的目的是找出作为在黑暗中的持续时间的函数的视觉绝对阈限。
暗适应曲线由两个部分组成,中间由一个“纽结”作为过渡桥梁。曲线的第一部分来自视锥细胞,因为它是测量色光引起中央凹感光细胞反应获得的结果。相比之下,视杆细胞对长波光则没有视锥细胞敏感,红光起了保护视杆细胞不产生光适应的作用。当红色测试光超出了明视部分时,阈限便不再降低,所以曲线在纽结以后的第二部分是需求量视杆细胞活动的结果。经过长时间的暗适应以后,人的视觉会变得非常敏感,在最优条件下,甚至可以看见仅含100个光量子的闪光。
暗适应最惊人的一个现象是中央凹是盲点。当我们直接看一个很微弱的测试光点或星星时,很难看见它们,因为中央凹没有感光性较好的视杆感受器。而当我们用中央凹以外的区域去看时,便能比较有效地看见微光下的物体,因为这里的视杆细胞密度最大。用中央凹以外的区域去看东西是业余天文学家、夜间外出执行任务的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技术。
暗适应的另一种效应是“光色距”,这里,间距指明视与暗视之间的垂直距离。对于任何给定波长的光来说,暗视觉(视杆细胞)感受性都高于明视觉(视锥细胞)感受性。尤其当波长在600毫微米以下时,暗视觉感受性更高得多。因此,一个很弱的光,就能超过已暗适应了的视杆细胞的阈限,而光必须升到很高的水平,才能达到视锥细胞的阈限。在这两个阈限之间,光是无色的,但是,只要光强达到了视锥细胞的阈限,光便能显出适当的颜色。从无色光到色光的距离对光谱上绝大多数波长的光都是存在的,但是,对于波长较长的光来说,这个距离较小,并逐渐趋于消失。因此,对波长在650毫微米以上的光来说,只要眼睛看得见,就能被看成是红色的。
在暗视觉中还有一种叫作“浦肯野树”的现象,即人能看到自己的视网膜血管,这些血管是给视网膜神经结构供血的。当把一个小的点光源放在眼前时,这些血管的清晰影子将或多或少地落到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上,显现出生动的“树”的图像。它的细胞和树叉代表玻璃体液和视网膜之间粗细不同的血管,树干在血管进入眼睛的盲点处。
下一篇
公务员读mpa有用马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