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为什么专硕的就业率低

社会舆论与报考研究生者往往把专硕作为学硕的“备胎”,是考不上学硕“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简单来说,报考研究生者并没有想好自己是成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如果有明确的学业发展规划,那么,想成学术型人才者,报考学术硕士,并为未来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而想成为应用型人才者,报考专业硕士。

81%的研究生报考者认为,考研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给自己的学历加码,不到20%有投身学术研究的兴趣。然而,在具体报考时,报考学术硕士的占比约40%,这表明自身的发展定位与选择是存在偏差的,即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准备成为学术型人才、未来读博,可却选择学术硕士。这些学生被录取为学术硕士后,也会因自己毕业后的目标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一致而不适应。

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专业硕士教育,也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舆论曾质疑专硕除了名称不同、收费不同、学制不同、地位不同外,与学硕并没有其他不同,给人的感觉是专硕只是压缩性学硕,这不但让专硕教育,没有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也让专硕的地位比学硕低。

从本质上说,专硕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或者是硕士层次的职业教育,因此,需要按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师资队伍、开发课程体系,探索与学术硕士培养不同的培养模式。

但是,由于职业教育低人一等,高校不愿意把专硕教育定位为职业教育,还是参照普通教育的学术人才培养开展专硕教育。这是发展专硕教育必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要实现专硕与学硕在各自不同培养定位基础上的平等发展、特色办学。

研究生培养单位明确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不同培养定位,报考研究生者,要有明确的成为学术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的学业发展规划与职业发展规划,这是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需要形成的研究生教育生态。

否则,只是对学硕、专硕招生规模进行调整,采取差不多的培养方式,学硕比专硕高一等,那减少学硕招生,很难实现对培养结构的优化,反而会刺激“学硕竞争”而“矮化专硕”。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