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是不是高能力辩论稿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6:47:09
……这是一个看这就没劲的辩题。
理由很简单
什么是/不是什么,这类辩题、这类说法是不该出现在辩论赛的赛场上的。因为在辩论赛的赛场上,一字之差,都是差距非常的的。简单举个例子,“科学发展让世界更简单”VS“科学发展让世界更复杂”,虽然场面打得很精彩,感觉平分秋色,反四但是结辩的时候一鸣惊人,他说,我方承认科学发展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但是方便不是简单,快捷也不是简单,简单与便捷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同样的道理
高分是指分数高
高能力是指能力高
然后”分数高“是不是”能力高“,吐槽无力,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讨论是与不是,有意义么?明显不是。
所以正确的表述应该表述为:高分是不是高能力的一个体现/或者高分是不是可以衡量高能力。
好吧,我们姑且,当做是我陈述的辩题
这里百度一下,材料挺多材料:
高分不是高能的体现
“我认为高分就是高能。现阶段高考还是最公平、最公正、最合理的。高考绝对能考出能力”
孙先生的北大教授头衔让人仰视。但其观点,尤其是高分就是高能的观点,让人不敢恭维。我对此思之再三细加捉摸,还是看不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说,现阶段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替代高考,这点我也同意。但不能就此就把一个次优选择,当成“最公平、最公正、最合理”的最优选择予以推崇。果真这样,所有的高考改革的呼声,所有的素质教育的举措,都成了一片鼓噪鼓噪一片,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再者来说,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由于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同,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难以享受平等的教育条件。也就是说,一个生活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和一个生活在首都北京的孩子,绝对享受不到平等的国民教育。既如此,所谓高考最公平、最公正、最合理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总要的,高分与高能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如果存在这种关系,几年前上任北大校长许宏治的一番宏论,也成了无稽之谈。许校长说,北大不欢迎高分低能的学生。“北大喜欢招收全面协调发展的学生,初试第一名的学生不一定就能进北大。”“高分低能的学生在北大常常缺乏发展后劲。”他还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分数不是北大录取的最终决定因素,它只是为学生争取到一个复试的名额而已。面试时北大更注重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合能力。”
许校长的看法是:“最好是全面发展的学生;然后是有特长的学生,如奥林匹克冠军、运动健将。华罗庚就是那种优秀的学生。”许校长的观点无疑表明,第一,高分不一定能上北大;第二,高分低能的情况在北大同样存在;第三,北大欢迎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三条和高分就是高能的观点,何等的泾渭分明。如果高分就能高能,许校长的上述高论就是废话。 倘若这些例子还不直观,那就不妨看看,2000年武小锋以626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他的高考成绩是辽宁省普兰店市当年理科的第一名。2005年7月,武小锋毕业后,从北京找到家乡,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只好呆在家里做起了糖葫芦。一位北大培养了整整五年的医科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和他本人的能力难脱关系。而那位汶川地震一夜成名的“范跑跑”,设若他的处世能力更强一些,会如此声名狼藉吗?相反,钱钟书当年考清华时,数学只得了15分。可这并不影响先生成为一代大师。我这样说,自然也不能推出低分高能的结论,只是由此反证,高分低分与高能低能之间,并不像孙教授说的那样,不可绝对看待。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