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古代王咸熙是哪里人

福建漳州人

  门虫书语――理学名儒王咸熙读书处

  理学名儒王咸熙先生,平生喜欢幽静环境专心学业,在他19岁时,特选择漳州郡东赤岭帝君庙边古缘觉寺禅室作为读书处。缘觉寺禅室系清代初期建筑物,一厅两房,幽静异常。其右一间,放着久年未葬的停棺和骨骸罐多具,咸熙先生住在左间,与此停棺日夜相对,而为了学业,专志苦读,他对此却毫不在乎。当时城乡之间交通不便,从城内上苑街家中至赤岭足足有5华里,来往都要步行。咸熙先生住在赤岭缘觉寺苦读,日以继夜,三餐自理,一心追求上进,丝毫不以为苦。他的生活之清苦,简直难以形容,清代广东东莞人张其淦太史,撰写咸熙先生传略,所说的“家贫读书缘觉寺有断齑画粥风”,指的就是咸熙先生这段清苦生活。张太史甚至引用宋贤范仲淹的史实相比拟。可说是赞许极了。

  咸熙先生在缘觉寺苦读整整3年,22岁,又转到南靖县辖的武林正峰寺继续用功。在正峰寺题下对联云:“借尔暮鼓晨钟;警吾芸窗雪案”。这联句与缘觉寺同一旨趣。隔年23岁,为光绪五年岁次已卯,考进龙溪县学秀才。宣统元年己酉,考中岁贡。同年被举为孝廉方正,越年庚戌赴京,应保和殿召试,授承德郎,以岁贡投铨吏部,授县丞之职,但是咸熙先生淡于功名,竟然不就职而归。当时的龙溪县知事曹本章,聘请他主持龙溪县南隅义学。在此同时,他又率领三儿子迪寿、四儿子迪庄,在家居上苑街创办旌孝祠、砾斋两所学塾,生徒四五百人,学规严肃,倾动七邑。而咸熙先生自己则远离城市,先后到名第山、内阳冈、北溪银塘等地授徒,尤其是前此两次上狮子岩讲学,引导学生励志潜修,兼寓其不趋名利,守素自甘的志意。

  王咸熙先生学宗程朱,律己甚严。教人务在敦品立行。尤重视启蒙教学,自选简短格言诗歌明白易晓者,使学生朝夕吟咏,以启发儿童的良知良能。他认为“童稚之天性未漓动以恳恻至情,其感发弥挚,晓以伦常大义,虽久难忘”。年龄稍长者,则授予《朱子小学》,又进而授予《近思录》,示以成人造道之方。他坚守正学,反对迷信异端,治丧不许延请和尚、道士;念经拜忏,出殡不许吹打鼓乐,门人弟子多遵其说,一改陈规陋俗。在咸熙先生正确教导培养下,不少特出的人才涌现,如考古学家黄仲琴、理学家兼医学家杨斋以及遵信师说出处不苟的杨巽从,其他敦行孝悌、循规蹈矩、蔚为社会良好风气者,不胜枚举。同盟会会员南京中央委员林者仁,早年狂放不羁,自从跟随咸熙老师上狮子岩讲学,变狂放为谦谨,任职中枢,严正为同辈畏服。他任龙溪县长时,路遇咸熙老师,必退至路旁,肃立致敬,见者深为感动。王咸熙先生毕生嗜学,至老不倦,晚年尤喜读中庸、离骚,朗诵之声,无间晨夕。著有《中庸示掌》一卷,作独立持敬图影像,自赞有云:“所愿知耻、知孝、知忠,提醒精神,惺惺寸衷,致诚求慊依据时中”。其为学之精严如此。岁庚辰,年八十有五岁,以疾卒于漳州郡北埔美村避寓(抗战),其遗著《中庸示掌》及《复一诗文集》,由门生及儿辈收辑印行。

  王咸熙先生逝世,海内名人多致惋惜,宁海章一山左丞云:“龙溪理学名区,代有哲士,先朝末造乃有王感熙徵君,真凤毛麟角也”。福州林子有提学,推许咸熙先生“道德文章全国归向,所有著作宜在不朽之列”。台湾举人清吏司主事王选闲说:“清季士夫,争名夺利,相习成风,恬不为耻,公倡导正学,力矫其弊,而漳州士习为之一变”。厦门大学老教授叶国庆、黄典诚撰文评咸熙先生为“程朱理学在漳州最后一人”。而全国人大常委溥杰,则撰联题咸熙先生“寄闲亭”云:“厚俗正蒙,地灵人杰;寄闲味道,山高水长”。

  近百年来,像这样杰出的理学名儒王咸熙先生,可说是闽中不可多得的人物。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王咸熙读书处”,为后人树立了刻苦学习的典范,确是值得珍惜的一处古迹文物,已被列入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