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是怎么考试的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1:55:23
封建科举制度中的考试程序分为四级,依次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是获取参加正式科举考试资格的初步考试,通常在各县或府里进行,由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被称为生员或秀才。
乡试则是在各省省城及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正科在子、午、卯、酉年举行,恩科则在皇室有喜庆之年举行。乡试由皇帝钦定的正副主考官主持,参加者包括府、州、县的学生员、监生和贡生,考试通常在八月举行,被称为“秋试”。考试分为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三个部分,每部分连续三天进行。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旨在选拔贡士。考试由礼部主持,通常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即三月举行,因此被称为“春闱”或“礼闱”。会试的目的是集中全国的举人进行考核,考试内容与乡试相同,考中的举人被称为“贡士”,其中的第一名为“会元”。取得贡士资格的举人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皇帝亲自出题考试,目的是进一步区分贡士的等第。殿试始于唐朝,但在宋代成为固定制度。明清时期,殿试后会将考生分为三甲,一甲三名授予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授予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授予同进士出身。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