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科研成果和推广

自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以来,科研成果丰硕,涵盖了农业多个领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以下是部分主要科研成果和推广情况的概述:

1972-1973年,俞启葆副院长领导的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与全国23个单位合作,划分出三个生理型,为棉花育种和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路端谊研究员主持的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发现新小种,对小麦品种抗锈性有重要影响,陕西在保存菌种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朱象三研究员的作物虫传病毒病研究,不仅解决病毒问题,还制定了农药使用的安全标准,提升了渭北麦田的综合防治能力。

李立科研究员的旱原耕作改制“四改三扩”技术,促进了干旱农区的粮食增产,为改造低产田提供了新思路。

林季周研究员育成的玉米自交系“武105”和杂交种“陕单一号”,在多地推广,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抗性。

王远研究员选育的抗枯、黄萎病棉花良种“陕棉1155”,在多个省区大面积推广,显著增产增收。

蔬菜研究所赵稚雅研究员的辣椒高产栽培技术,大幅提升了干椒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出口量。

秦晟研究员的耕牛蹄腿肿烂病研究,揭示了疾病原因并制定防治措施,对畜牧业健康至关重要。

果树研究所的苹果新品种秦冠,由于其优良特性,在全国广泛种植,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粮食作物研究所的“陕农7859”品种,广泛推广后增产粮食和经济效益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朱象三研究员的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模式研究,为治理黄土高原提供了有效策略,获科技进步奖。

汪昭贤研究员的畜禽有毒真菌研究,为医学、兽医学和畜牧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获科技进步奖。

庄灿然研究员的辣椒新品种“8212”,抗病高产,推广后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获科技进步奖。

宁锟研究员的“229”小麦品种,耐旱抗病,增产效益显著,获科技进步奖。

薛秀庄研究员的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创制和染色体工程育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发明奖。

赵稚雅、柯桂兰研究员的秦白系列大白菜新品种,营养品质优良,广泛推广,填补了品种空白,获科技进步奖。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