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猫哥新传考研 | 猫哥说:知沟、数字鸿沟与社会分层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2:25:57
北大猫哥团队 新传考研猫
一、“知沟”假说
1 知沟提出的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与成绩的不平等引起了关注。美国政府推出《芝麻街》节目,期望利用电视来缩小贫富儿童的教育差距。然而,节目对双方都有效,富裕儿童接触最多,实际加剧了差距。
2 知沟理论的核心观点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知沟”假说,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流动会增加社会各层的知识量,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信息速度快,差距逐渐扩大。
3 导致知识沟扩大的原因
包括传播技能、已有知识、社交范围、选择性心理与传播内容的特性等。经济条件优越者拥有优势。
4 上限效果假说
艾蒂玛和克莱因提出,个人知识追求有上限,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在上限前快,地位低者最终能赶上。大众传播信息活动缩小而非扩大知识沟。
二、数字鸿沟
1996年,克林顿竞选总统时提出“数字鸿沟”概念。主要体现在国际、种族、语言、性别、代际等方面。我国主要体现在与世界、地区、城乡的差异。
“数字鸿沟”体现为互联网接触与使用条件、基本技能、内容特点、上网意愿的差异。经济条件优越者在硬件与软件方面具有优势。
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鸿沟
1 数据思维的数字鸿沟
大数据思维需要超越数据崇拜,理解数据价值,但还处于发展阶段。三个层次的“数字鸿沟”存在于大数据概念扩散的过程中。
2 数据素养的数字鸿沟
硬件数字鸿沟缩小,软件数字鸿沟扩大。需要政府、企业开放数据,提高公民大数据素养,实现数据的共享与利用。
四、社会分层
社会分化表现为资源差异形成的等级层次。分为垂直化分类与水平化分类。社会分层是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社会分层的流动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循环过程。
上一篇
美国博士二次面试希望大吗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