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厚度分析法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5:35:12
地层厚度分析法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研究构造发展史的方法。该方法在20世纪初期已被提出,后来逐步推广应用,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该方法得到不断的改进,尽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它已成为石油地质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当水盆接受沉积时,在水波浪作用的影响下,各类沉积物在水体中的沉积深度始终保持不变。当地壳持续下沉时,沉积物相应地补偿了地壳下沉的幅度,也就是说,沉积物的厚度与地壳下降幅度相一致。因此,人们研究沉积地层厚度变化,就可以确定当时地壳变动幅度,即构造的发育历史。这种情况,对较浅的水体和较稳定的地区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补偿差异悬殊和地壳活动剧烈的地区来说,就可能或多或少地歪曲了原来构造的真实面貌,因此,有人研究恢复地层初始沉积厚度的方法,以便提高厚度法的可靠性。但在定量研究构造发育史还没有一种更完善的方法以前,厚度分析法还是最主要的方法。
厚度分析法的基础工作是要取各层的厚度。厚度资料可以从实测剖面、钻进剖面和地震剖面上取得。因此,在进行地层对比时,要求地层对比标志清楚,对比结果要准确;否则,用不真实的地层厚度资料作出的图件,其得出的结论就有很大的歪曲。作图的比例尺可视资料点的密度及工作需要而定。
取得数据以后,就可着手编制整套的构造发育史图。这套图由若干个古构造图,即地层等厚线和构造图组成。按照划分的标准层,可根据每个标准层的海拔高程先作一套构造图;再根据各标准层之间的厚度数据,作一套自下而上各标准层叠加厚度图。不同标准层叠加起来的等厚图,就代表这个时期的古构造形态。将这些图有次序地排列起来,便成为一套完整的构造发育史图即宝塔图(图13.18)。
图13.18 构造发育史宝塔图的编制方法
(据朱世新等,1983)
构造发育史图的左侧为各标准层的构造图,自下而上,由老时代至新时代顺序排列。各构造图的右侧为古构造图,自右向左,由老时代至新时代顺序排列。各幅图表示同一层面在不同时期的古构造面貌。而自下而上,由深层至浅层排列的同一时期,不同层面的古构造图表示同一时期,不同层面的古构造面貌变化情况。
因此,横观构造发育史,可以看出同一标准层在不同时期的构造面貌变化情况;纵观构造发育史,可以看出同一时期不同标准层的构造面貌变化情况,因此,这种图比较全面地描绘了构造发育史。
每个构造的发育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在古构造图上有微弱构造显示,其幅度和面积不超过现今构造幅度和面积的50%时,称雏形期;古构造幅度和面积相当于现今构造幅度和面积的50%~80%时,称为定型期;定型后再度发展或衰退,称为继续发展期或衰退期。现以松辽盆地龙虎泡构造发育史图为例(图13.19),它是T06、T03和T02三个地震反射层为标准层,它们相应地分别代表嫩江组第二段顶界,嫩江组顶界和明水组第一段顶界,故这三个标准层与地层界面相符合。根据标准层的数目共编制了三幅构造图和三幅古构造图,即嫩江组第二段顶界,嫩江组顶界和明水第一段顶界构造图及嫩江第二组顶界至嫩江组顶界(T06—T03),嫩江组第二段顶界至明水组第一段顶界(T06—T02)及嫩江组顶界至明水组第一段顶界(T03—T02)三幅古构造图。将这些图按照上述原则排列起来。从图中可以看出在T06—T0沉积后,在龙虎泡地区龙1井附近有一向东南倾伏的鼻状构造,在其北西方向以一向斜相隔发育有另一向东南倾伏的规模较小的鼻状构造。在T06—T02沉积后,该地区的构造面貌发生了重大变格,即构造的方向由北西向改变向北北东向,在龙2井和杜10井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闭合圈,也就是说,龙虎泡构造此时已具雏形。从T03—T02沉积后的古构造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此时的构造面貌已十分清楚,其闭合幅度约50m,闭合面积相当于现今构造闭合面积的一半多,故可以说该构造在明水沉积后基本定型。
图13.19 龙虎泡构造发育史图
(据朱世新等,1983)
Ⅰ1—T06—T03沉积后古构造图;Ⅰ2—T06—T02沉积后古构造图;Ⅰ3—T06构造图;Ⅱ1—T03—T02沉积后古构造图;Ⅱ2—T03构造图;Ⅲ1—T02构造图
下一篇
有没有在职研究生读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