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请专家帮忙看下mmpi量表!!!!!!!!!!!!

1982年和1985年,我国协作组两次发布研究结果,发现使用美国常模处理时,中国人在MMPI量表中的得分普遍较高,尤其是D、Sc量表。然而,仍有74%的男性和71%的女性与明尼苏达人表现一致,并且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较高的区分度。研究还观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Hs、D、Hy、Do、Re量表的得分有上升趋势,而Pt、sc、Ma、Si、MAS、Dy量表的得分则呈现下降趋势。此外,性别和文化程度也对量表得分有显著影响。

1989年,宋维真和张瑶等人出版了《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使用指导书》,提出T分(不加K分)作为区分健全人和心理偏离者的个性指标。如果排除被试者的不合作和对题目的理解错误,T分≥70即可视为明显病态。此后,许多研究认为中国常模能准确反映被试者的心理状态,尽管对于某些病理心理的检测率较低。

1989年,邹义壮介绍了MMPI的因子分析,指出高分的精神质因子(P)可能表明精神功能受损和对现实的认知能力下降;神经质因子(N)的高分反映了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特征;内外向因子(I)的高分表示内向倾向,反之亦然;装好-装坏因子(F)的高分表示“装好”,反之亦然;反社会因子(A)的高分则可能表明社会适应障碍和反社会倾向。

1990年,邹义壮又推出了《中国MMPI多相个性计算机解释诊断专家系统(CMC--V2.00)》,其中包含87个量表,6个因子分析,以及临床症状提示等内容。

为了克服MMPI题目过多的问题,宋维真等人基于多年使用经验,筛选出使用性强、区分度高的量表和题目,组成了《心理健康测查表(PHI)》。该量表包括多个维度,并经过验证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989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推出了MMPI-2,1991年宋维真主持下,我国协作组对其进行了译制。此外,宋维真还编制了《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并完成了取样工作。MMPI-2的中国常模也在修订中。

1999年,纪术茂出版了《MMPI-B(Battery)》,该版本对原始分进行了正态转换,并制定了不同年龄段常模,提高了临床量表的鉴别力。

张建新和纪术茂建议采用加K分的T分常模,以增强临床量表区分“正常”和“异常”的能力。朱昌明对MMPI与SCL-90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相关性。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