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所区别的。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作为货币的流通形式是W-G-W,作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这两种流通形式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点。

马克思着重分析了隐藏在这二者形式上的区别背后的内容上的区别,指出资本流通形式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

因此,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ΔG,ΔG就是增殖额,即剩余价值。马克思强调指出,“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

这个总公式是和前面劳动价值论中讲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那么,这个增值额或剩余价值从哪里产生的?马克思指出,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

首先,说它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因为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为条件。这种特殊商品具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价值的源泉。具有这种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只有一种商品,它就是劳动力。

其次,说它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因为流通本身不会产生价值增殖,它只是资本运动的一个要素,而劳动力的使用和资本的价值增殖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这样,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力商品范畴和理论,从而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为揭示货币转化为资本和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提供了理论前提。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转化为资本、资本价值增殖的前提和基础。

扩展资料:

资本属性

一,资本的垫支性,生产者为了取得剩余价值,必须先垫付一定的货币资本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要素,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

二,资本的运动性,资本之所以能够增值,能带来剩余价值,关键是它处在无休止的运动中,不断地从流通领域进入到生产领域,再由生产领域进入到流通领域,资本这种不间断地运动是资本取得价值的增值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一旦停止运动,资本就不能增值。

三,资本的增值性,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值,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增值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

四,资本的社会性,资本要在社会上得到认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资本流通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