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学校古代发展

早在殷商时期,学校被称作"庠",这一概念在《孟子·见梁惠王》中有提及,强调"庠序之教"与"孝悌之义"的教育理念。到了周代,学校的名称演变为"序",这一称谓沿用至后世,成为学校的通用代称。

在先秦时代,学校的分类尤为独特,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是皇室或诸侯的专属教育机构,如太学和小学。太学主要教授礼乐,而小学则侧重于书数。乡学则由地方设立,如州郡县,是国学的补充,教授地方学子。

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是著名的学术中心,齐宣王在临淄设立,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发源地,汇集了法家、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和农家等多元思想,是思想文化碰撞的舞台。

封建时代的教育中心是太学,如魏晋至明清时期,虽然名称有所变化,但都是为王公贵族子弟设立的高等学府,学生被称为"太学生"或"国子生"。与此同时,汉魏时期的太学后来演变为国子监,成为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与太学并称。

唐宋至明清时期,独立的教育机构——书院兴起,多由私人资助,注重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授。宋代有四大书院,而明朝的东林书院尤为知名,培养了杨涟、左光斗等著名人物,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学校(英文:School;Educational institution)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