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海河地区为什么经常泛滥成灾

气候与水文:海河流域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区,平均年降水量为548毫米。降水量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月至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5%至85%。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显著,1964年的降水量高达798毫米,而1965年仅358毫米,两者之比达到2.23。海河流域的年平均径流量为264亿立方米(根据1956年至1984年的数据统计)。1956年的径流量最大,达到542亿立方米,而1981年最小,仅为112亿立方米,最大与最小径流量之比为4.83。径流量在年内分配上,通常汛期的径流量占全年的70%至80%,有些河流甚至达到90%;而部分有春汛和泉水补给、调节性能较好的河流,汛期径流量则只占全年径流量的50%至60%。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以及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暴雨特点,都预示着海河流域在丰水年可能面临巨大的洪水威胁。暴雨的强度和洪峰模数均为中国大陆之最。例如,1963年8月2日至8日,河北省内丘县遭受了2050毫米的降雨,滏阳河支流西台峪站的集水面积为124平方公里,洪峰流量达到3900立方米每秒,洪峰模数高达31.4立方米每秒每平方公里。

海河的治理开发:

1. 流域治理开发简史:自古以来,人们就开始利用漳河水进行灌溉,历代在河水和外水灌溉以及人工运河通航方面均有发展。隋朝时已建成1000公里长的水济渠,成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流域治理侧重于维持漕运。为缓解大运河洪水,保障漕运畅通,从德州附近向北开辟了多条减河。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开始加固河堤、恢复河道泄洪能力,并修建山谷水库和分洪道。1963年大水后,重新规划防治措施,强调排洪入海的重要性。1988年提出《海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强调巩固完善防洪体系,增强防洪能力。

2. 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流域内已建成19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约30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0座,总库容243亿立方米,控制山区面积的83%。此外,新辟和整治的主要排洪排涝河道有30多条。河道排洪入海能力达到24680立方米每秒,是整治前的10倍。然而,由于淤积等原因,现有泄量已降低28%至79.2%,需要进一步整治。纳入防洪体系的蓄洪区有30处,总蓄水量191.5亿立方米,总面积8788平方公里,大部分已得到整治。在低洼易涝地区开挖、疏浚多条河道,新建堤防4000多公里,修建提引工程1.83万座,机电井118.5万眼,调水工程2处,抽水蓄能工程4处。经过多年治理,海河子水系南区各河可防御1963年型洪水,北区各河可防御1939年洪水,滦河可防御1962年洪水。各水库共拦蓄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100多次,有效控制了洪水对下游平原的危害。平原低洼易涝地区的排涝标准,大部分地区已达到3至5年一遇,个别地区达到10至20年一遇。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达680.2万公顷,城市供水能力每年为100亿立方米。1993年海河流域总供水量为410.21亿立方米。现在地下水开采量已超过地下资源量,地表水利用率达到75%,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流域内已建水电站约200座,总装机容量66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约18亿千瓦时,有4座水电站装有抽水蓄能机组,总容量107.2万千瓦。流域内已初步治理的水土流失区面积为6万平方公里。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