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人崇拜的三一教主是谁呢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22:07:46
它有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有自己的经典著作和教义,有自己的祖师和崇拜圣像,有自己相当严格的教规及其组织,有传播经典义理和供奉圣像的场所——祠堂等,有信徒独特的修道方式,还有教主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三一教具备全国性许多宗教的基本要素,不仅是兴化(莆田)地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宗教,而且在海内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一种宗教。三一教自创立以来,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它同儒教、道教、佛教一样,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经典和义理,信教的目的,自己的祖师,共同的戒律,修道的方式,传教的场所,崇拜的圣像,还有传教士等。儒教的经典是儒家的《四书五经》;义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信教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祖师爷是孔子;崇拜的圣像是孔子、孟子、朱子等;传教的场所是文庙(即孔子庙)及古代学校;传教士是教书先生;修道的方式是苦读《四书五经》、修身、克己复礼、参加科举考试;戒律是恪守仁、义、礼、智、信五德,当忠臣烈士,不做乱臣贼子。道教的经典是《道德经》和庄子等的道家著作,义理是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来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道”。而“道”是“虚无之亲,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它能修身治国。信教的目的是求得“长生成仙”;祖师爷是老子;崇拜的圣像是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天神、地祗、八仙等;传教的场所是宫观庙宇;传教士是道士;修道的方式是拜师学道,授徒传经,出家或不出家,修行、炼丹、制药、练功等;戒律有“五戒”,即是:目不贪五色,誓止杀,学生。耳不贪五音,愿闻善,从无惑。鼻不贪五气,用法香,遗俗秽。口不贪五味,习胎息,绝恶言。身不贪五采,履勤劳,以顺道,行善除恶。佛教的经典是《六祖坛经》、《般若波罗多心经》、《法华经》、《大涅槃经》等;义理为“四圣谤”、“八正道”、“十二因缘”,认为世人本性都是苦的,任何生命都必须在“三世”、“六道”中生死轮回,永无终期;信教的目的是达到摆脱生死轮回,获得正果,到达极乐世界;祖师爷是释迦牟尼;崇拜的圣像有佛祖,如燃灯佛、弥勒佛、观音菩萨等;传教的场所是寺、庵;传教士是高级僧尼;修道的方式有剃度受戒出家、吃斋念经、积德行善等;其戒律有“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行善排恶。那么,三一教是否也具备以上儒、道、释三教的基本要素呢?专家学者认为,三一教也具备儒、道、释三教的那些基本要素。林国平教授经反复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三一教是一种以阳明心学为基础,以儒家的纲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的虚空为极则,以世间法与出世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归儒崇孔为宗旨的三教同归于心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林兆恩是古代中国三教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我国历史上三教合一的思想,而且对古代宗教进行改革,自己创立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宗教。三一教的经典是《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夏午真经》、《林子本行实录》等著作。义理为修炼“心身性命”之学,以纲常道德为日用,以士农工商为常业,并推及人,劝人为善,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信教的目的是通过教门规戒修持,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以修己度人,“勿起邪心,勿为邪事,劝善济危,扶持正气,爱国爱民”;修之于心,行之于用,立德、立功、立言。祖师爷是林兆恩(号龙江)。他逝世后,被门徒们神化,尊为“三一教主”、“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崇拜的圣像,除了林兆恩外,还有张三峰、卓晚春、卢文辉、林至敬、朱逢时、张洪都、陈衷瑜、董史等。传教的场所是三一教祠堂。最早的传教士是卓晚春、卢文辉、林至敬、朱逢时、张洪都、陈标、王兴、黄真懒等。他们之后,主要的传教士者有陈衷瑜、董史等。明末清初以后,传教士主要是各个祠堂中的总持师、掌教师、监视、护教等。修道的方式为在家修行,不提倡出家。但入教者首先必须履行入教仪式,就是由门徒介绍,经执教人认可,填写启文(自己的姓名、职业、日期等),在祠堂焚烧启文后,才能成为门徒。然后,按照教规修持,学道、诵经、修炼“心身性命”之学,以“九序心法”练气功养生。为获得生存与发展,三一教徒必须执行严格的戒律,自觉进行内外双修。其戒律为:以三纲五常为日用;以入孝出悌为实履;以士农工商为常业;明义利之辨;戒饮过量之酒;戒斗气之勇;戒淫邪之行;日搜己过,痛自忏悔;每日素食一餐。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