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青岛城市管理职业学校历史沿革

1952年11月,青岛城市管理职业学校的前身在水清沟南山脚下三角地(现四流南路与金华路交界处)诞生。由当地开明绅士王泽官等人组建董事会,利用解放前利东窑场的旧房屋创办了文化补习班,占地约500平方米,包含23间房屋,主要服务于本地区小学升初中的落榜生。补习班由罗泽田老师任教,直接由董事会领导,旨在为学生提供复读机会,次年重新参加升学考试。

1956年,学校正式定名为“沧口区第二文化补习学校”,徐仲广同志担任校长,罗泽田同志任教导主任。至1958年7月,学校规模有所扩大,教职工增至12人,开设4个教学班。同年,学校更名为“沧口区第二文化学校”,继续招收落榜生,目标是培养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1962年,青岛市教育局赋予学校“青岛市志坚中学”的称号,每年招收3个初一新生班级,教职工人数增加到20人。此时,学校设有10个班,实行二部制教学,并初具规模,拥有学校工厂,生产肥皂并维修电疗机,学生还定期到国棉四厂参与劳动实习。

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经历了动荡。10月,师生们前往栖霞县桃村公社南涝都大队参与农业生产。回校后,部分学生组织“造反”,损坏部分书籍,并占据了四方北岭的新楼房作为“文革”活动基地。1967年春,学校响应“复课闹革命”的号召,暂时回校教学。

这段时期,学校从一个业余补习班发展成普通初级中学,但校舍条件简陋,教学设施陈旧,见证了学校在曲折历史中的发展历程。

扩展资料

青岛55中初创于1952年,历经55年的风雨坎坷,今天正以其崭新的面貌昂然屹立于青岛大地。从建校之初,我校就能够生产肥皂,生产医用X射线防护罩,维修电疗机,经营地板与印刷业等,各类学生定期到国棉四厂、青岛造纸厂等参加劳动实习,还曾经到栖霞县桃村公社助农,参加秋收秋种。1980年,我校成为青岛市首批试办职业班的完全中学。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