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学衡办刊概况

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留美学生群体中因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差异,形成了两个鲜明的阵营。一派以梅光迪、胡先骕等为代表,他们倡导传统文化与文言文,坚守本土文化价值;另一派则是以胡适为首,主张全面西化,支持白话文的兴起。这些留学生回国后,他们之间的分歧在国内学术界愈发明显,维护中国文化的一方以南京大学为中心,梅光迪、胡先骕和吴宓等人相继加入南京高师和东大。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引发了关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激烈讨论。面对《尝试集》的出版和批评,胡先骕的作品却在各报和文学杂志上难觅踪迹。于是,他与梅光迪等人决定自办刊物。在刘伯明的支持下,吴宓、柳翼谋等知识分子纷纷加入。1921年10月,学衡杂志社正式成立,标志着这场文化论争的深化和学术平台的建立。

尽管《学衡》杂志起源于文学评论,但并非单纯关注文学,它与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刊物《新青年》持有不同的立场,更倾向于综合性的学术研究。杂志的办公地点设在南京鼓楼北二条巷二十四号吴宓的寓所,初期的组织结构简洁,以吴宓为总编辑兼干事,遵循梅光迪的“脱尽俗气”理念,不设社长等职位。

第一期《学衡》于1921年11月完成,正式出版于1922年1月,每月刊发一期,直至1926年底停刊,共发行60期。1928年复刊,改为每两个月发行一次,1930年一度停办一年,之后又零星出刊至1933年7月,总共出版了79期。这个历程反映了《学衡》杂志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深刻贡献。

扩展资料

1922年1月,《学衡》杂志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是南京东南大学一些教授办的刊物。主编是英语系教授吴宓,“学衡杂志社”那块白底黑字的招牌,就是挂在他寓所的门前。重要同人有英文系主任梅光迪和生物系主任胡先骕等人。刊物的宗旨,据《学衡杂志简章》称,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简章》还声称:“本杂志于国学则立以切实之工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流,着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可见这是一本以极鲜明的态度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刊物。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