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考和探究的区别是什么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6:14:50
摘 要] 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以教科书为参照,以教学对象(学生)为依据的原则,并以“学生最大发展”为旨归,根据学习任务,为了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对教科书的“探究”和“思考”栏目进行改进或“创造性”的再建构,可以把学生带到“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建构、完善认知结构,为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提供平台.
[关键词] 学习起点;数学现实;自主探究;自主建构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是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编写的,正文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和“思考”栏目,“探究”和“思考”栏目以问题、留白或填空等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想、推理、反思、交流等活动获取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由于教科书是针对全国学生开发的,并不针对某一地区、某一学校,更不能兼顾地域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教教材,而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对“学材”进行适当再建构),使貌似十分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以激活、放大,从而扩展学生的学习时空,拓展学生的活动范围,为学生的最大发展提供可能.
立足学习起点,改进“学材”
教科书的“探究”和“思考”栏目实际上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柴西琴). 但在实际教学中,其往往脱离学生实际,或高于或低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因此,根据学生实际对教科书中的“探究”和“思考”稍加改进,不仅可以使学生拾级而上,而且有利于学生真正地“探究”性学习.
案例1 “相交线(一)”(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以下简称“×年级上或下册”)
教科书通过“探究”,要求学生任意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并观察四个角的位置.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难说出四个角的两两位置关系. 为了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推理能力,可将“探究”改进如下:
上一篇
复旦大学英文缩写是什么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