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周历与夏历是怎么回事

具体地说,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的功能有两个,其一是解释功能,其二是过滤功能。语境不仅帮助我们推究词义,还帮助我们防止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出现。因此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研究语境对词义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语境对词义的决定作用,是语言中的一个普通现象,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却又常常被忽略——往往只注重字词的独立意义,求大概说得通,而忽视从语境的角度对语意进行整体把握。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文言文中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一)社会语境决定词义

  在不同时代,所处社会环境不同,语言环境也肯定有所不同。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种不同,才能更好地理解词义,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例如《庄子·秋水》中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我们理解为:“秋水到来之时,大大小小的河水都汇集到黄河。”“河”古代专指黄河。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秋天的水势有那么汹涌么?而黄河流域的雨季也应该在夏季,为何叫“秋水”呢?庄子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东周,周朝的历法叫周历。周历与夏历在季节划分上不一样,夏历秋季在七八九三个月份,周历的秋季是五六七三个月份。我们现今所说的秋季与夏历相近,与周历不同。大致现在的夏季,在周历正是秋季。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秋水汹涌的含义了。《季氏将伐颛臾》中有“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一句。“事”字书上未注,根据社会语境分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文献言及“事”,专指战争和祭祀。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大祀与戎。”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事”不是现今泛指的事情,而是发动战争。

(二)个人语境决定词义

  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不能忽略个人语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文章中,说话人本身的处境以及他的性格气质对词义的影响。

  《鸿门宴》中有一段话:“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课文注:“与”即“和”(连词);步走,快步逃跑。根据语境分析,“与”作“和”解不妥,“步走”也应理解为“徒步逃走”。那么“与”字讲成什么才合适呢?在这里,讲成“许”、“从”才合适。为什么?我们来分析刘邦这个人。当时刘邦的处境是很危险的,而刘邦是一个有心计且狡诈的人,这时他考虑到自己的处境,想逃跑,目标又不能太大,所以,他自己独自骑马,而特许樊哙等四人步走保护自己。这样就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三)情景语境决定词义

  在理解文言文时,还要考虑当时的情景。根据具体的情景来理解会更准确地领会词义。

  《鸿门宴》中有“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一句。一般情况下,这里的“请”字我们理解成“请允许我干什么事”,那么这句话就可译成“请允许我进去”。可按当时情景,如果译成“请允许我进去”就有问题。“请允许”是句客套话,而当时刘邦处境危在旦夕,樊哙在那样急迫的心情下又怎么可能讲客套话呢?所以,“请”字理解成“情愿”才比较合适。此外,“请”字当作“情愿”理解,在古汉语中不只于此。《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不当,请伏斧持之罪。”《汉书·景帝十三王传》:“吴、楚时,非(韩非)年十五,有才气,上书自请击吴。”这两处的“请”字,按当时的情景都应理解成“情愿”。

(四)上下文语境决定词义

  在文言文阅读中,除了以上三种语境决定词义外,我们还需考虑上下文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如果考虑不全面,也会使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误。一定要注意上下文语境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例如《屈原列传》中,“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课本注解曰:“夺,强取”,下文的“不与”作“不给”解。在这里根据当时的语境分析,注释不妥。理由是:①“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不敢强夺;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同朝为官,看见就抢,没度;③“属草稿未定”,这是草稿,需要改动,抢了也没用;④“欲夺之”中的“欲”是内心反映,不是实际产生的行为。根据这四点,将“夺”解解为“强取”不妥;“不与”解释为“不给”也不妥。从上下文语气、意思来分析,“夺”应解为“改变,变动”,更确切地讲是“修改”;“不与”应解为“不同意”。

  我们再对“夺”、“与”作进一步考证来验证一下。《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夺,变更。《尔雅·释诂三》:夺,易也。《玉篇》:夺,易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所以,“夺”即“易”,“易”即“改变,变更”,引申为“修改”。《论语·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与,许也。朱熹:“与,许也。”小司马索引:“与,犹许也。”由此看来,“不与”,即“不允许,不同意”。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