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学校领导听课后不评课交流对吗

针对于学校领导听课后不评课,这种方法也是正确的,他有他的好处。一些教育部门甚至行政领导为了显示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学和师生的关心,体现自己的亲民作风,亲临教学第一线,以“永远是学生”的谦卑姿态进入教室,深入课堂,和师生一起听课。

有关领导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深入课堂听课,足见对教育的关注和对教师的尊重。深入课堂听课,是对教育教学真正了解的最好方式。只有走进教室,走进学生中间,才能真切地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了解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真实状态,为制定教育教学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提供保证。

大凡领导听过课之后,都要组织评课,“高屋建瓴”地发表“指导性意见”。其实,如果领导听课不评课,会更有利于教学。

首先,领导听课不评课,是对学科教学专业性的尊重。

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劳动,由国家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领导虽然位高权重,学识广博,眼界和格局要比教师开阔,在很多事情上有自己精当而准确的见解。

但是,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领导在评课之前,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有教师资格证吗?我有本学科的教师资格证吗?我对学情有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吗?”如果这几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我哪儿来的评课的底气呢?”

领导可能更擅长于管理专业,但未必就精通学科教学。尽管领导可能曾经在某一学科学习非常出色,或者曾经担任某学科的教学,但时过境迁,自己的老黄历未必适合眼下的教育形势。

术业有专攻。指导意见要有专业性,才能服众。每一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不同阶段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学情,评课是教研员和同学科老师的事情。领导不要越俎代庖。

其次,领导听课不评课,是对自己形象的维护。

每个人都有自己学识和能力的短板,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发表见解,就是在暴露自己的缺陷。

不要以为自己身居领导岗位就真的成了通才。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以为自己位居领导岗位就什么都懂。老师们做出洗耳恭听的样子表面上十分恭敬,并不是对你专业地位的尊重,而是对你所处的职位的尊重,不要把自己和职位混为一体。

不懂装懂,假装内行,指手画脚,指指点点。无法把老师们欺骗,一眼就可以把底细看穿。就算老师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对领导的“指导性意见”有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评价。

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言论,无异于班门弄斧的卖弄,只会给人留下攻击的口实,成为笑柄。

大智不言。不轻易地发表意见,不轻易地表态发言,多听多看,更能树立自己的威信,赢得大家的好评。

第三,领导听课不评课,更有利于教学。

学情是最大的教学实际,每个老师都有权利对自己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解读,根据班级的学情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每个老师都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

高明的领导不轻易发表自己的倾向性意见,只是借“入班听课”这种形式给大家传递一种意识:领导非常重视。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管理之“势”,促进上课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行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追求完美。这是老师专业成长的强大动力。

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如果领导的意见轻易地被下属老师捕捉并有意迎合领导的喜好和偏见,为领导的马首是瞻,这将是教育教学的灾难。特别是一些年轻的老师,风格还没有形成,很容易受他人的意见所左右。领导不恰当的指点,只会让成长期的老师更加迷茫。

不过,领导听课不评课,并不意味着领导就永远保持沉默,什么也不说。领导可以鼓励作课教师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课堂构思,支持作课老师因人而异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领导也可以就教学的总的原则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方说“如何才能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自己对“一堂好课的标准”的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和原则,以及上课期间师生的状态和表现,关于课业辅导的一些看法等等。但是,要保证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符合科学。

确保教育教学政治方向性的正确,在具体的教学细节问题上不要太多的干涉,不要让自己的指点变成指指点点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