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拔尖计划”10年得失:我们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8:10:45
“拔尖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旨在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培养相关领域领军人才。2009年,首批试点高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所,后于2016年增加中国科学院大学。此计划于2018年实施十周年,随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启动“拔尖计划2.0”。除了拔尖计划,众多高校亦设立实验班、实施特色计划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流本科教育需独特性与核心任务。一流本科教育应具备独特特征与追求,尤其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者应聚焦人才培养,而非仅注重输送学生至国外大学。拔尖创新人才是其核心特征,需具备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反思与改进。拔尖计划实施10年来,培养出大量优秀学生,但也面临需要反思的问题。实验班学生在学习收获上表现突出,但满意度较低,这与学生的基础水平、预期相关。中国教育背负传统观念的重压,教育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同时,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难以凸显。
“拔尖计划2.0”提出后,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焦点。在选拔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志趣而非仅以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方法多样,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科教融合、复旦大学的FDUROP计划、南京大学的“三三制”等。这些举措旨在针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最适合的发展环境。
“超越因材施教”成为新理念。教师需激发学生的怀疑精神,给予足够的挑战,引导学生突破常规,追求创新。教育不应局限于对“材”的判断,而是鼓励学生追求超越想象力的意义,允许试错,给予“留白”,让学生在探索中成长。
“拔尖计划2.0”承载更大的期待与历史使命。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转型,人才培养需注重质量而非仅拼数量。高校应将人才培养置于突出位置,不仅在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中,而且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都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改革。在此背景下,“拔尖计划2.0”将发挥重要作用,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