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现在的青岛大学和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是否曾是一家

严肃探讨“校史问题”几乎成为所有大陆高校的焦点话题,校史的篡改、盗用、假借、捏造行为在高校之间屡见不鲜,主管部门一度放任不管,导致多轮“大跃进”现象。概括而言,“第一次大跃进”主要表现为上世纪80、90年代全国知名高校上溯校史,例如武汉大学将校史从1913牵强附会地上溯至1893年的自强学堂,使其成为历史第一校。尽管如此,校史问题基本遵循从质疑、遗忘到默许的三步定理,使得高校为了特定利益屡次身先士卒,引证荒谬,击溃世人的底线。因此,校史的遮羞布是否扯下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传承的正统性。

关于现山东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现青岛大学,这三所高校在“第一轮大跃进”中几乎同步地改编、上溯了校史,虽然在建校源头上彼此划清界限,但因共同的“在青辉煌30年”校史,表现出极大的历史认同感。官方与非官方交流互动频繁,校史之争主要发生在前两者与后者之间。在原青岛大学合并后实力暴增、野心空前之际,矛盾初现端倪。直至今日,前两者与后者在校史问题上一直存在争执与矛盾,前两者在官方与非官方途径指责后者盗用前两者在民国至建国初年(1928-1958,即“在青辉煌30年”)的校史和名人,要求后者将盗用部分从官网、外宣等渠道下架。在互联网时代前,山东高校在全国的媒体传播度并不突出,事件报道强度与近年国内高校公开“撕逼”的情况相比,可谓天差地别。在“寡不敌众”和“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后者在很大程度上选择了妥协和让步,将官方校史起点从自称的主体1924年退回到现青岛大学合校的1993年,放弃对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等时期的校史、名人“争夺”,事件逐渐降温。

至于为何前两者与后者会在关键校史方面出现分歧甚至“半公开的”矛盾,要从90年代的高校合并潮说起。现青岛大学于1993年由原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合并的四校中,原青岛大学成立于1985年,论其诞生的由头颇为戏谑,是“内斗”的产物。时值青岛在全国海洋学科中的优势地位凸显,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海洋一所等众多海洋研究院所云集,学术上各有长处。青岛医学院在高等院校中作为一种普遍特殊的存在,其系统性、实践性、独立性让医学院区别于其他任何学科、院系。合并后虽然名曰“青岛大学”,但青岛医学院成为事实主体,直至今日仍然作为该校争取青岛和山东政府扶持的最大资本而存在着,因此与其他同一时期被合并的医学院校相比,该校对医学部分的“同化”程度非常高。而“青岛大学”更像一个看似知名的ID或者说IP的存在,形成“冠名效应文化”。

在2013年,后者宣布重溯校史,将校史强行“跃进”到毫无根据的1909年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即德华大学)。在2014年直接上马“建校105年校庆”,从公告用词方面,采用了相对真实的“办学”而非“建校”。含1909字样的校徽也借机上线,校史及名人争夺采取“不公开矛盾化”,从学生群体的思想灌输上着手,将与其校史毫无瓜葛的名人ID“敛入囊中”。这种“无中生有”、“欺世盗名”的行为,令人厌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冲突的缓和,现山东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的官方、非官方都已经不同程度上对此选择了“默认”。

回顾三校存在争议的部分校史,包括1928年私立青岛大学与省立山东大学合并,成立国立青岛大学,后更名国立山东大学;1946年东亚医科学院并入国立山东大学,成为旗下医学院;1956年(原)山东大学中分离出医学院,成立青岛医学院;1958年,(原)山东大学2/3搬迁济南,成为(济南)山东大学;1959年,(原)山东大学1/3留青部分,成立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在1928-1958的30年间,(原)山东大学时期创造出了于世瞩目的学术成就,成为海洋科学、生物、文史学科的学术重镇。东亚医科学院并入(原)山东大学,仅在1946-1956的短暂10年间,而后于1956年独立为青岛医学院,在学术科研实力上有所折损。

总结而言,现青岛大学通过合并青岛医学院,引述1946-1956年这段时期的历史与人物基本站得住脚,但其盗用私立青岛大学时期、国立青岛大学至国立山东大学时期的历史与人物,甚至故意混淆历史上的“私立/国立青岛大学”与现青岛大学,将“30年校史”作为招牌、门面大肆宣扬,令人鄙夷。现中国海洋大学、现山东大学之所以在各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历史认同感,是因为对于1958年的拆分,留青人数占总人数的38%,不仅继承与海洋相关院系的全部教授师资、学生,还包括一部分其他系的教授、学生,以及鱼山校区400余亩历史校园及校产。在适当合作契机和利益协调之下,后者的“校史问题”获得前两者官方的认可并非没有可能。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