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秋吃什么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4:06:13
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7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早在周朝,立秋之日,天帝即率三太子、九太子、博士在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袭这一习俗,宰杀动物作为祭品,这表明秋来有意提高武功。有一种预测初秋天气冷热的民间习俗。东汉崔琰《四人月令》:“立秋寒;这是一个初秋炎热的夜晚。”自唐宋以来,就有用秋水吃小红豆的习俗。取七到十四颗小红豆,面朝西,吞入井水中。据说秋天可以避免痢疾。
在初秋的早晨称人,与夏天称的人数相比,表明夏天本身是胖的和瘦的。在饮食方面,在初秋吃西瓜、蒸茄子、炒糯米或烧酒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食物习俗。
以前人们很重视节气,大多与饮食、防病有关,与人们关心自身健康有关。“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不能忘记吃饭。所以“贴秋肥”在北京、河北一带的人中间很流行。夏天人的胃口不好,所以很多人会减肥。清代民间流行在几伏上挂秤称人(当然多为儿童),与长夏时比较体重,以测其胖瘦。减肥被称为“苦夏”。那个时候,人们的健康往往只以胖瘦来判断。当然,你需要“弥补”自己瘦。弥补的办法就是在立秋的时候“粘秋肥”,吃好吃的。当然首先要吃肉,把肥肉和肉粘在一起。这一天,普通人家吃炖肉,讲究的吃白切肉、红烧肉,还有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除了立秋的“贴秋肥”,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吃瓜可以避免冬春腹泻。张导的《清岁津门风俗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立秋吃瓜,可咬秋,故可免泻。”清朝人放瓜的时候,蒸茄子脯,香糯汤等。立秋前在院子里放一晚,立秋吃了它们,为的是清热解暑,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时期,立秋的人们就要在这一天用井水送7-14颗赤小豆,而且要面朝西站,以祈求秋季腹泻等疾病。如今,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初秋的饮食习俗是不同的。秋桃过去在杭州很受欢迎。当大人和小孩在初秋吃秋桃时,每人一个,吃完后保留果核。等到除夕,把桃核扔到炉子里,烧成灰。人们认为这将拯救一年的瘟疫。川东、川西也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立秋时间,具体时间在很多旧历书上都有标注),全家人每人喝一杯,据说可以消除积暑,秋来也不肚子疼了。在山东莱西,立秋时流行吃“渣子”,这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渣子不吐不拉”的说法。这么多的饮食习惯大多是为了预防腹泻,可见我们劳动人民对于秋季腹泻的预防意识。
上一篇
加拿大的动物代表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