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与大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有什么内在逻辑联系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1:47:56
通识教育是高校培养宽口径人才的一条改革思路,把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即通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一改大学教学专业知识狭窄,学科技能狭窄,职业素质单一,以专业教学唯上唯重的传统,把综合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我校今年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是走通识教学改革的思路,把学生基本素养的培育和提高,作为一年级新生教学改革的方向;力争经过3-5年的实验,形成良好的,与大学下一阶段学习相互衔接的通识教育平台。
1、什么叫素养?指个人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涵养,个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融为一体的表现形式;是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并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表现出来的境界。同时,素养必然是人们修炼涵养的外显功夫;是内在素质,是思想境界和目光视野与外在技能结合的功夫。素养是长期一贯努力学习、实践和积累的结果,养成是素养发展的必由之路。
2、我们在通识教育改革中,打破传统的分类,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划分改造成公民素养(基本道德素养或国民素养)、认知素养(学习素养、思维素养、科学素养的综合)、生活素养(人文素养、生存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使与大学生成长进步的关键素养与通识平台结合起来;公民素养是起点,职业素养是落脚点,是学生毕业之后还要多年培养的素养。仅仅站在教学知识系统综合构建的的角度,课程体系的内容以国民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为基本模块搭接构建。
在通识教育平台建立的途径上,将养成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来抓。
3、在通识教育中,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突出实践环节,一方面重在公民素养(国民素养)、认知素养(学习素养、思维素养、科学素养相结合)、生活素养(人文素养)的养成和提高,为进一步开拓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对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通识平台给与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思考职业规划,确立事业追求的志向,搭接下一阶段学习的关联。或者说培育基本的职业素养——职业情感、职业常识、职业规划、职业礼仪、职业管理入门、职业技能概略等。
4、在通识教育中,实现一、二、三课堂的统一,凸显文化熏陶、能力培养、行为养成、特长发展、职业素养的综合培育功能。课程体系呈现开放、前瞻、有用、兼容;课程体系按照素质和能力模块构建;文化学术讲座针对大一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系列化;坚定不移的实现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通识平台充分考虑前后阶段性学习的融合,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长、发展。
5、通识教育不是僵化模式,不搞一刀切,也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符合专业学科教学的规律与特征,在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上,在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考试考核形式的设计上,都应该有弹性,并允许试错,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