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历史沿革
- 培训职业
- 2025-05-07 03:30:04
鹤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当时这片土地分属于豫、冀、兖三州。随着历史的推移,商朝时期,鹤壁成为京畿内地的一部分。到了春秋时期,它先后归属于卫国和晋国,而在战国时期,又归属赵国和魏国管辖。
公元前510年,齐桓公在鹤壁西牟山旁设立了中牟邑,四年后,赵国将首都迁移到此,直至公元前425年,共历时39年。西汉初期,鹤壁地区设立了黎阳县(现浚县)、朝歌县(现淇县)和汤阴县,其中汤阴县隶属于此地。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43年),荡阴县被废除并并入邺城。隋朝时期,荡阴县又得以重建,直至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名为荡源县,设治于今鹤壁市郊。唐、宋、元时期,鹤壁的行政区划多次变化,黎阳曾作为郡、军、府、州的治所,朝歌也担任过州、郡的管理中心。
明朝初年,浚县、淇县和汤阴县(均属鹤壁)分别隶属于大名府、卫辉府和彰德府。民国时期,这些县隶属于河南省河北道,后来归属第三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属平原省安阳专署,直至1953年和1954年,汤阴县与淇县的合并与调整,淇县最终并入汤阴,1957年鹤壁市正式成立,成为省辖市。
市区的变迁也十分显著,1957年初期设在鹤壁集镇,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市区曾先后迁移到中山和山城区。然而,随着矿产开采导致的塌陷区问题,城市发展受限。1992年,鹤壁决定建设淇滨经济开发区,1999年,市政治中心迁至淇滨区,新城区成为了鹤壁的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
扩展资料
鹤壁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接连,北、东、西与安阳毗邻,南与新乡为邻,中原经济区城市之一。鹤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赵国均定都于此。穿境而过的淇河被誉为“诗河”、“史河”、“生态河”,《诗经》中有39篇专门描绘了淇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的大伾山融儒、释、道文化于一体,北魏大石佛,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淇县古称朝歌,是殷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京珠高速、京广高铁、鹤濮高速等在鹤壁市区交汇,交通发达。
上一篇
余干县重点高中收多少学生
下一篇
安徽滁州属于哪个市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