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唐诗里的韵律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形成了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每首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称为“格律诗”。绝句亦称“截句”、“断句”,每首四句,以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为主,简称为五绝、七绝。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初年,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每首有十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

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称对句,相加称一联。在律诗中,第一到第八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在律诗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首先要求句形一致,此外要求词性相对。根据对仗的严密与否又有“工对”和“宽对”的区别。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粘”。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称之为“调平仄”。古代的平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如“六”归去声,“八”归阴平,“十”归阳平,“百”归上声。入声字的特点是:音长短促,有塞音韵尾。在部分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如广州话、长沙话、上海话。

唐诗的用韵,依据隋朝末年陆法言所著的《切韵》。到了唐朝改为“唐韵”,共有206韵,但唐朝规定有些韵可通用,所以实际只有112韵。到了宋朝,“唐韵”改为“广韵”,又有几个韵同用,实际只剩下108韵(作为宋代诗词押韵的标准)。到了元末,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另外又合并了几个,于是只剩下106韵,即通常所说的“诗韵”。

唐朝的格律诗,有常见的格式。五言绝句常见的格式有四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五言律诗常见的格式有三种,如杜甫的《春望》。七言绝句常见的格式也有四种,如李白的《下江陵》。七言律诗常见的格式有四种,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格式,可以视为绝句的叠加。

这些格式通过不同的平仄和押韵方式,创造出不同的韵律美,体现了唐朝诗歌的独特魅力。通过对仗和押韵,使得诗句更加工整、和谐,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