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溶酶体的形成过程

溶酶体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步骤,起始于高尔基体的Cis面,通过内质网的糖基化修饰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处理,形成初级溶酶体。首先,核糖体在内质网上合成溶酶体酶,然后进入内质网腔进行N-连接糖基化。这些酶随后进入高尔基体的Cis面,经过N-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酶识别和修饰,形成M6P配体,最终与trans膜囊上的受体结合,形成选择性包装的初级溶酶体。初级溶酶体直径约为0.2~0.5um,膜厚7.5nm,含有多种未活化的水解酶,如蛋白酶、核酸酶等,约60种,这些酶在酸性环境下(pH约为5)具有活性。

溶酶体形成过程的异质性表现在形态、大小和酶类组成上,初级溶酶体主要是高尔基体分泌的,内容物均匀,无明显颗粒。随着功能的进展,形成次级溶酶体,包括异噬溶酶体(消化外源物质)和自噬溶酶体(消化细胞内物质),它们在消化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后,残体或后溶酶体失去酶活性,只保留未消化的物质,可能会被排出细胞,或者在细胞内积累,如脂褐质在肝细胞中形成。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