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初中生需要怎么样提高计算能力呢

计算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原因是上初中的孩子认为计算好学,一听就会,只要细心点儿,一定能算对;而家长们认为计算不需要辅导,只要细心点儿,就不会出错了。于是每次看到孩子计算有了错,就批评说,太粗心了,下次注意。可下一次怎么样呢?照错不误。

一、知识上查漏补缺,具体指导

我们应该通过孩子的演算总结归纳出他们知识上的漏洞,尤其要对计算错误率高的孩子,更应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提高四则混合运算的准确率,不应盲目地进行机械训练,搞题海战术,这样做的结果是题做得越多,学生越漫不经心,成效不大。

只要细心分析每一道题,都会发现错误的产生是因为计算法则概念掌握得不熟练、不正确。而个别计算常出错误的学生,只要把他每次错误的原因记录下来,就会发现他不是因为粗心才出错,是因为某一部分知识有漏洞,这样家长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他补上知识的盲点,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心理上分析原因,加强训练

分析孩子产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原因,有针对性地引导与纠正,是提高孩子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1、强信息产生的思维干扰

强信息思维在大脑中容易留下深刻印象,有时不易消失,一遇时机,这种思维痕迹就会使孩子的思维受到干扰。

如800÷25×4由于25×4=100,这是一个强信息,所以在计算时,受这个强信息的干扰,就可能造成运算顺序错误,即800÷25×4=800÷100=8。这种题目,很易使学生受到强信息的干扰,引起学生思维,这类题既能强化运算顺序的训练,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视觉迁移造成的感觉错误

初中生进行运算,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感知数、符号或数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但是,有时由于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因而获得的表象就是错误的,这时感知的错误就会使信息失真。同时,看完、读完题目,算完得数以后,要把题目、得数抄在作业本上或试卷上,这时由于视觉迁移,又会造成感知上的错误。如把1.543抄成1.534,把3546÷8抄成3456÷8。这就是说,学生看数时,不去感知整个数值,而只是凭数目的模糊表象来写,这就是容易发生以上错误的原因。

其实这也是一个能力问题,是阅读能力、瞬时记忆或暂时记忆的能力问题。为什么有的初中生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就是阅读能力强,记忆能力强;而有的初中生短短不到十个字的一句话,读起来要打三个磕,这样的初中生做题速度一定慢,而且易抄错符号、抄错。

辅导上初中的孩子训练的方法就是多读题,要求读得准、快。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定会大见成效。

3、帮助孩子消除思维定式带来的消极作用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按照习惯和比较固定的思维方法去考虑问题,去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惰性。思维定式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不变的环境中,定势有助于孩子迅速地做出反应,但在变化了的情境中,定势常常阻碍他们积极地进行思维,从而产生错误。如:7.6-6=7,6.8+2=7。就是受整数加减法末尾对齐的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

要能认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自我检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