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制纯碱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3:11:04
纯碱,由范旭东于1926年命名。当时,国人常穿粗布长袍,色彩单一且易磨损。印染布料是奢侈品,因印染需用碱,而碱价昂贵。在制碱领域,苏尔维法以氯化钠与石灰石为原料,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西方国家对此技术形成专利垄断,对外封锁,英国卜内门公司垄断了中国纯碱市场。一战爆发后,英商抬高纯碱价格七八倍,甚至不卖,导致许多民族布业工厂陷入困境。范旭东曾参观卜内门英国总部,被嘲笑不懂制碱工艺。他决心雪耻,组建了一支由陈调甫、王小徐、李烛尘、侯德榜等青年科学家组成的团队,这是企业史上首个真正的科学家团队。李烛尘后来成为共和国食品工业部部长,侯德榜因独创“侯氏制碱法”闻名于世。这群年轻人为了中国付出了全部,陈调甫爱妻去世时,他写下讣告拒绝挽联、挽幛等物,仅收现金,并将礼金全部交给了范旭东。
1917年,范旭东与陈调甫、王小徐合作,在范旭东天津寓所庭院内建起一座3米高的石灰窑和一套氨碱法制碱装置,进行模型试验。经过3个月的艰苦努力,他们打通了工艺流程,制得了9公斤产品。范旭东提议筹建碱厂,获得通过后,他们开始筹集资金、收罗人才、设计图纸和筹措设备,申办工业用盐免税,并选定了厂址。1918年11月,永利碱厂成立,永利制碱公司也成立。范旭东曾与拥有专利权的外商谈判购买制碱技术,但条件苛刻,他拒绝了这些条件,决心自行购买设备,组织设计。面对技术垄断,他们只能东拼西凑,设计难度很大。陈调甫在美国进修期间,范旭东委托他和李国钦在美国聘请技术人员搞设计、选购和订购设备,并聘用旅美化工留学生参与设计制图和验收设备。1919年底,他们总算搞出了一套七拼八凑的设计图纸。
永利的艰难之路持续了8年之久。在工厂筹备中,几大国际公司严格保密,无法采购成套机器设备,一切都需重新设计、自行制造。陈调甫和王小徐在范旭东家中建起了一座3米高的石灰窑,制成一套制碱设备,进行了3个月的试验,打通了工艺流程,制出了9公斤合格纯碱。1920年,永利制碱公司筹得银洋40万元,获北洋政府特批,农商部颁布准予工业用盐免税30年,并在塘沽盐场附近选好了厂址。9月,碱厂破土动工。施工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设计不断修改,工程不断返工。1922年,范旭东邀请侯德榜来厂全面领导技术工作。1923年开始试车,不断修补调整,1924年8月,永利投入200万元,终于产出了第一批成批量的碱制品。但生产出来的是红黑相间的劣质碱。消息传出,英资公司发出了嘲笑。此时,4台船式煅烧炉全部烧坏,全厂一度被迫停产。股东们失去了耐心,只有范旭东坚持。卜内门公司试图与范旭东会谈,希望入股永利,但被范旭东以公司章程明确规定“股东只限于享有中国国籍者”为理由拒绝。1926年6月29日,永利终于生产出纯净洁白的合格碱,全厂欢腾。范旭东将产品命名为永利纯碱,以区别于“洋碱”。8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纯碱荣膺大会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在侯德榜等同仁的努力下,永利找到了产品质量问题的病根,并不断改进措施,逐步见到成效,产品颜色开始转白。但4台船式煅烧炉已全部烧坏,无法再用,全厂被迫停产。要恢复运转和继续解决技术问题,必须花大量资金。盐税“暂免一年”也即将到期,股东们意见分歧。卜内门公司总经理尼可逊一再要求范旭东会谈,试图接管永利碱厂,控制中国碱业。范旭东在赴大连前已预料到对方的企图,提出拒绝合作的条件。回厂后,范旭东召开董事会,分析了苏尔维法制碱技术的先进性和难度,列举了日本等国多年摸索未能成功的情况,并介绍了外国资本企图扼杀永利碱厂的阴谋。他要求董事们坚持奋斗,分析了市场动态,决定采取相应的对策。他指示公司的营业机构,当卜内门降低碱价时,他们将以更大的幅度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抛售,并延长赊销兑款期限。这一策略使永利碱厂在与卜内门争夺纯碱市场中居于有利地位。后来,卜内门终于同意了范旭东提出的纯碱市场销售额协议,即永利纯碱销售额应占市场销售总额的51%,维护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权益。
从1927年到1937年,永利的纯碱年产量翻了三番多,“红三角”牌纯碱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一带。在天津,永利碱厂、南开大学和《大公报》被合称为“天津三宝”,分别代表了工业、大学和新闻业的最高水准。永利碱厂的主体厂房南北高楼耸入云天,碳化厂房高32米,共有8层,蒸吸厂房高47米,达11层,是华北第一高楼,也是塘沽乃至整个天津的标志性建筑。范旭东的科学救国之心十分炽热,他曾说:“中国如无一班人肯沉下心来,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在永利碱厂艰难创业的过程中,范旭东不仅致力于发展盐业,积累了资金,还通过永裕盐业公司、信孚盐业运销公司和久大大浦分厂的发展,壮大了久大盐业公司,有力地支持了永利制碱事业的发展。盐碱并茂,成为我国民族工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扩展资料
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1945年10月4日),湖南湘阴县人,出生时取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为范锐,字旭东。他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上一篇
照应有什么作用
下一篇
烧瓶的用途和注意事项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