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如何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性

1、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要依赖于教师的理解与执行,依靠教师来发挥作用。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加以努力:

一方面,要让教师认识到,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传达的是一种先进的改革思想和指导理念,其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和自己更好的发展。这种改革是不断深入、持续发展的,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所以,对于改革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该消极逃避,而是应以积极的态度、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事物,主动学习新理念、开拓新视野,敢于探索,积极创新,否则,迟早会被历史淘汰。

另一方面,要关注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感、情绪,对他们在改革中遭遇的困难要给予同情与理解,更要给予帮助与支持。几乎每位教师都会都感受到课程改革的压力,但不同区域、性别、学校类型、任职年限、任教学科以及进入课改不同时间段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感受和问题均不相同,其个人情感需求和专业发展诉求也有区别。所以,要提升教师的适应性,满足他们的要求,就需要差别对待、分类指导、对等支持。如对教龄短的新教师,应给予能力和实践操作上的帮扶;对于骨干教师,则给他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出新的目标进行激励;对课改热情不高的中老年教师不能歧视、放弃,而是应该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尊重他们的教学经验,理解他们的处境,激发他们改革的热情,既督促、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又要善于宽容等待。

2、首先,应加强课程、教材的适切性建设。当前教师对教材的适切性反响最为强烈。一是教材版本过多,但大多数教材在质上都是大同小异,甚至雷同重复,教材本身的个性化、特色和针对性却很不突出。所以,现在亟须严格教材准入教科书选用目录的门槛标准,真正将那些“经典的、精品”教材推荐给师生,加强教材编写的针对性,使教材真正适合本地域的学生使用。其次,教师对综合课程尤其是理科综合课程的改革反响强烈,长期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认为自身对教材知识结构不适应,备课难,教课更难。所以,可以考虑放缓此门课程的改革步伐。再其次,就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开设现状,在不少的薄弱校和农村校,可谓差强人意。一方面缘于教师的课程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无暇顾及。考虑到农村的特殊现状,对这两课的开设可不作硬性要求,待条件成熟后再定夺。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